李聚敏
摘要:中學語文學科,以培養(yǎng)現(xiàn)代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為其主要的教學目標。因為知識是教不盡的,所以學生只有將學習的工具拿在手里,他們才能自如地聽、說、讀、寫,這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所應努力的方向。本文對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語文能力;培養(yǎng);方法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語文教學的首要問題。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shù)學、物理、化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jīng),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币獙W生學好語文,教師首先要教育他們認識語文學科的重要性,明確語文在學習其他學科中所起的作用,這樣才能使學生重視語文,進而認真學好語文。
語文是工具,但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使學生認識這個工具,而是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使用這個工具的習慣,使他們獲得使用這個工具的能力。針對因受舊的教育思想的影響,不少教師對學生的能動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認識不足的問題,新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在“教育原則”中規(guī)定,要做到“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的語文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自覺學習語文,在各種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自學能力”。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其主導作用的同時,還必須在心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把學生看成一個自覺能動的、具有獨立人格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是葉老的一句名言,它已得到了語文教育界的眾口傳頌。
中學語文學科,以培養(yǎng)現(xiàn)代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為其主要的教學目標。因為知識是教不盡的,只有讓學生將學習的工具拿在手里,他們才能自如地聽、說、讀、寫,這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所應努力的方向。而要想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在于教師如何教、如何對待教材及學生如何學。
結合現(xiàn)在中學語文教學實際,我認為最主要的是應做好三個轉變;從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育觀念轉變到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思想上來;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方法“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指導學生自學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上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滿堂灌”、“填鴨式”、“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方法,轉變到啟發(fā)式、討論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上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當然,轉變傳統(tǒng)式教學觀念,并不是把傳統(tǒng)的教育全盤否定,而是通過對傳統(tǒng)式教育進行選擇、繼承、改革和發(fā)展,明確教育并不僅僅是滿足于使學生獲得知識,而更主要的是指導學生學會獲得知識、學會運用知識、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學會發(fā)明創(chuàng)新。
由此可見,語文教師必須由“演員”變成“導演”。好的導演絕不是讓自己表演一番,讓演員來模仿,而是抓住關鍵處進行啟發(fā),讓演員自己去領會、理解,從而成功地扮演角色。因此,我認為語文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多練。教師講得精,重在點撥;學生練得活,學得生動;教師“舉一隅”,學生就能“反出三隅”來,從而通過不斷地學、練,把知識化為能力,使這種方法最終成為終身受用的習慣。我們看教學效率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師講解了多少內容,學生記了多少筆記、做了多少練習,而要看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說:“無論學校的教學大綱編得多么完善,學生在畢業(yè)后必然會遇到他們不熟悉的學科上的新發(fā)現(xiàn)和新技術。那時候,他們將不得不獨立地迅速地弄懂這些東西并掌握它。只有具有一定品質,有較高發(fā)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應付這種情況。”因此,只有提高學生的能力,才能讓他們以不變應萬變,可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葉老還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成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苯滩呐c師生之間的協(xié)同關系是任何一種教學改革過程中都要面臨的問題。教材是一個穩(wěn)定的客觀存在,而師生卻是動態(tài)的充滿著不同個性的發(fā)展個體,如果說教學活動是一種審美過程的話,那么,師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就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關系。在教學中,教與學的認識活動過程必須做到主體與客體相統(tǒng)一,這樣才能使語文教與學達到最大效益。在課堂上學一篇課文,終極目的不僅止于能劃分這一篇文章的段落,也不僅止于能歸納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而是要把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其他篇章上去。積累語文知識并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語文教學的目標在于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我們平時搞好語文知識的積累,僅僅是一種手段和途徑,是給學生打下堅實知識的基礎,是在為培養(yǎng)語文能力掃清障礙。所以,在積累語文知識的同時,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這些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使之盡快向語文能力轉化。知識不等于能力,古代的“書呆子”并非我們今人的追求,“學以致用”才算好。
綜上所述,我認為培養(yǎng)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主旋律,課堂教學是創(chuàng)新的主陣地。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從教法、觀念、機制、理論和實踐上都有新突破,通過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結合教學實際加強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能力”的指導思想,惟其如此,才能在新一輪課改下進行語文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我們的學生也才能成為有知識、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