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飛
在當前的教育領域,對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呼聲愈來愈高。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p>
一、研究的背景
200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它在內容設置上將原有的美術欣賞擴展到美術鑒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和現(xiàn)代媒體藝術五個系列。新課標出臺了,而與之配套的教材尚待定,即處于準課程狀態(tài),這一段時間的空白給一線教師提供了嘗試的機會。
本研究主要是對某教師x(以下簡稱x)這個個案來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觀察,客觀地描述了×在高中美術教學中進行研究的情況。其中有褒有貶,因為在摸索、嘗試新事物過程中一時還存在不足和尚待完善的地方,是在情理之中的。研究中體現(xiàn)了兩條研究思路。一條是我對×所進行的研究的描述。通過聽課和訪談,描述她是如何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明確問題、解決問題的。另一條研究思路是我對×的研究所進行的研究,即對行動研究的研究,我主要分析了她如何進行研究及她作為一個研究者存在的優(yōu)勢與不足。
教師所進行的研究是一種特定的“教學研究”,是對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思考和探究,即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這種研究因此被稱為行動研究。行動研究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研究者和教師共同參與研究工作,它為研究者和教師的結合提供了接觸點。所以,行動研究以相互參與、共同研究的方式,在研究者和教師之間架起了橋梁。
高中美術新課程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因其對學生的多元智能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對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最具成效的課程之一。新課標中的教學內容較多,因目前處于實驗階段,各方面條件尚不成熟,在可能的范圍內,在實驗操作過程中,讓學生選修繪畫·雕塑和設計·工藝兩個模塊,由x和另一同事共同承擔教學任務。
二、研究的記錄
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依其特點,可分為外化(創(chuàng)作)和內化(欣賞)兩類。《新課標》的活動方式更強調自由表現(xiàn),大膽創(chuàng)作,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并通過綜合學習發(fā)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發(fā)現(xiàn)能力。這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一線的教師更想通過自己的實踐來對其進行檢驗。
案例1:比較與對照
——美術鑒賞課的課堂嘗試
心理學對人的各種感觀獲取知識和信息有過這樣的比率統(tǒng)計:
即有4/5以上的信息是通過視覺途徑獲取的,此中除了文字信息外。包含著大量的圖像信息。
如在進行近現(xiàn)代美術的教學中,學生對中國山水畫中的藝術形象來源于自然,但比自然更集中、更典型,缺乏感性認識?!翆⒎从忱旖匀痪坝^的圖片與李可染的中國畫作品《春雨江南》(圖略)讓學生進行比較。
課堂實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s1:圖片景物很美,感覺真實。
S2:作品的構圖比圖片好。
s3:我還是喜歡照片。作品的表現(xiàn)太主觀了。
s4:作品對遠近虛實的處理好,有取舍,感覺很空靈。
師:大家總結得很好,圖片真實,但繪畫作品以特有的藝術手法,對自然進行了加工提煉,使其更集中、更典型、更富有意境。我們更加明確了藝術形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基本原理。
在中國古代人物畫的欣賞教學中,x將梁楷的《太白行吟圖》與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圖略)進行比較欣賞,一簡一繁,各得其妙,學生從中強烈感受到了中國繪畫傳統(tǒng)線條的多樣性、生動性以及一種韻律美,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熱愛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x的課堂教學是對課本原有內容的綜合和拓展,學生對比較熟悉或較易回答的問題,比較容易達到教學效果,但一旦遇到學生較陌生的話題。往往會比較冷場,這時X就要一次次的啟發(fā)。直到能找到一個相近的答案或有學生觀點的答案。美術知識的缺乏、審美心理準備不夠,導致認識的不通暢。
《新課標》中鑒賞部分的成就標準要求學生能積極參與美術鑒賞活動,恰當使用美術術語(如形狀、色彩、空間、材質等),以自己的觀點采用一種或多種方法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并與他人進行交流。我覺得x在這方面做得較好。
北師大裴娣娜教授在談到影響學生自主性發(fā)揮的因素時,指出教師是影響學生自主性發(fā)揮的一個主要因素。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觀念將會影響學生的自主性。如民主型的老師可能更傾向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的探究行為。而權威性教師,可能會抑制學生自主性的發(fā)揮。
美術欣賞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要讓學生對所學過的內容留下初步印象,x的教學方法倒不失為一種嘗試,即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有條不紊地將教學重點和難點一解決。
解決。
案例2:讓我們來玩泥巴
——節(jié)泥塑課的課堂實錄及分析
泥造型是雕塑的一種,它是利用自然黏土或可塑性較強的泥用手及簡單的工具塑造立體造型的一種藝術活動。
這是一個系列內容,×按照泥塑的歷史,民間泥人的特點、民間泥塑欣賞、泥塑的制作這樣一個程序進行教學。這是一堂活動課。×在屏幕上打出“泥造型的塑造方法”,并告訴同學們,今天的任務就是玩泥巴?!烈砸恢恍游餅槔髁耸痉?,并強調了操作要點,如手法、用水量等,接著×布置每個同學完成一個素身泥造型(不著色的泥塑),同學們聽到要自己動手設計,都顯得很興奮,沒有教材可以參考,也減少了限制,保護學生獨特的個性,并給予了學生個性發(fā)揮的空間。雖然課桌上厚厚的書本依然那么笨重,但此刻我看到了大家臉上的輕松。
在美術學科中,選擇對學生發(fā)展有用的、感興趣、能夠學會的知識與技能,并將它們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提倡愉快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綜合學習,努力形成學生的基本美術素養(yǎng),讓學生學會學習,并形成有益于社會和個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實驗班另一部分學生在老師的精心講授下,對設計基本知識有了初步了解,并能簡單設計出有主題性的圖案作品。
美術活動表現(xiàn)評價要求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行為,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認知水平以及交流表達的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評價。
x通過講授、練習,最終基本達到了美術活動課的評價要求。
學期末進行考查時,×選擇了對德國素描作品的鑒賞作為兩個班的比較內容。
在作品的欣賞中,X重點介紹了德國幾位大師的素描作品,丟勒的粗獷雄勁、荷爾拜因的簡約傳神、門采爾的理性、珂勒惠支的震撼力,最后×在屏幕上留下了兩幅作品,一幅是丟勒于1512年完成的《圣母瑪麗亞》,另一幅是珂勒惠支于1903年完成的《抱死孩的母親》,請學生比較評述兩幅畫的主題、情感、內容、構圖、技法等方面的不同,并用書面評論的方式表達。
學生的作業(yè)交上來后,我通過對學生審美心理結構,即審美認知、審美情感、審美心理傾向等方面產(chǎn)生的直接心理效應的比較來對照兩個班學生的差異,包括審美認知結構的完善、審美情感的豐富、審美價值觀的形成,幾方面的對照表明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方面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實驗班學生的表現(xiàn)要優(yōu)于對照班。
三、研究情況的分析
在基礎相當?shù)那闆r下,x在實驗班進行的是《新課標》指導下的課程改革實驗教學,即對美術鑒賞、繪畫·雕塑和設計-工藝三個部分分別進行了內容安排。學生的鑒賞學習評定主要是通過課堂討論,用書面形式簡單表達,其它方面是根據(jù)教學內容進行的隨堂練習。在對照班依舊按照原教材進行教學,即學習美術欣賞。學生的練習是做課后的“復習思考題”,題目基本是該課的重點內容,學生只要翻翻書就可以找到標準答案。對照班學生的作業(yè)評定,教師評價標準在于答案是否全面、個別答案是否帶有個人觀點、書面整潔度等。實驗班學生的作業(yè)評價在于質性評價,收集學生美術學習全過程的重要資料,包括研習記錄、構想草圖、設計方案、美術作業(yè)等,成長記錄是評價的重要參考。單純的美術欣賞活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縱向深入往往會導致橫向關注一些問題,即所謂“以點帶面”。較深入地進入一個學習內容,會對某些美術門類有更深的審美體驗和認識,會關注與之相關的風格及藝術家,因而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
除了教師的原因,美術課程相對于其它學術課程,具有感性、直覺、情感、想象、實踐等特征,《新課標》的內容的綜合性是否會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并且由于學生的經(jīng)歷。知識面、個性、情感等因素的差異,每個學生對作品的感覺都是不同的?!缎抡n標》的嘗試執(zhí)行雖然取得了成功,是不是有其它因素在影響這種差距。如學習動機、班風等。我們還不能確定。它們同樣需要我們在以后的研究中去不斷觀察、發(fā)現(xiàn)和改進。
可以說,《新課標》的執(zhí)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功。同時新課程還需要更多教師進行更多的研究探討。但在《新課標》的執(zhí)行研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不夠。減少鑒賞的內容會割裂欣賞的一個完整系列,且單一內容中就會遇到許多非講不可的知識點。在進行繪畫課和工藝課教學時,每周一節(jié)課的時間,給教學帶來很大的不便,讓這種學生動手操作的課得不到更大的收益。
本研究以中學教師×為原型,描述了她在教學中如何進行研究的大致過程。我想通過此展示和剖析,為中小學教師進行行動研究提供一種研究的思路,對于質的研究來說,很多時候研究的結果可以以描述為主,不一定非要建立“理論”不可。但我還是想嘗試著提出我的理論,盡管它尚不成熟。
通過此個案研究。我們認為并非所有的教師都能成為研究者?!缎抡n標》倡導的美術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yǎng)。其中包括美術理論方面的素養(yǎng)、鑒賞美術作品的素養(yǎng)等。一個教師要成為研究者。特別是行動研究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可以從教師內部與外部兩個維度來進行分析。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內部條件:①熱愛教育教師要成為一個研究者,其中最基本條件是對教育的熱愛。②改變教育觀念觀念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教師的研究者觀念形成來源于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一種執(zhí)著精神、一種對教師職業(yè)深深的愛。③具備一定的研究素質教師本身的研究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她)對研究的態(tài)度和作用。④個性魅力教師的個性魅力也是影響教師成為研究者的一個重要條件,這主要體現(xiàn)為進取、民主、熱情。
民主的教師是最受歡迎的教師,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教師成長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也不無益處。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外部條件:①教師要有條件運用各種研究資源研究是需要資料和各種信息的,這些有助于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時避免重復勞動,提高研究的效率。②教師要有充足的研究時間時間不足是教師進行研究的最大制約條件。③學校管理要為教師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的研究氛圍事實上,學校能否為教師成為研究者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民主的研究氣氛,在相當程度上已超出了學校的能力,這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注與努力。
基礎美術教育改革的動向之一即是課程功能的拓展。美術課程的改革,要實現(xiàn)由單一功能向多種功能的拓展。未來社會是學習化社會,學會學習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技能,所以課程從設置到進行教學都要讓學生體驗美術學習獨特而有魅力的過程,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基礎。在美術學科中,選擇對學生有用的、感興趣的、能夠學會的知識與技能,并將它們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提倡愉快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綜合學習,努力形成學生的基本美術素養(yǎng),讓它們學會學習,并形成有益于社會和個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行文至此,本研究基本完成了它所承諾的目標:描述我的研究對象X在教學中如何對《新課標》下的教學內容設置進行嘗試性教學的行動研究。但這一項個案研究尚存在諸多缺陷,許多論述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它將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中得到補充、完善。
參考文獻:
1陳向明編著在行動中學作質的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
2美術教育譯叢,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3謝方中學美術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葉瀾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中國科學出版社,1900
5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