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麗
摘 要:高名凱先生的《語言學概論》和徐思益先生的《簡明語言學教程》是兩本典范的普通語言學教材。本文從歷史背景、理論內容、編寫體例等方面對這兩本教材進行了系統(tǒng)的比較、分析。
關鍵詞:《語言學概論》 《簡明語言學教程》 語言學 教材
一、前言
高名凱先生的《語言學概論》和徐思益先生的《語言學簡明教程》都是面向高等院校的普通語言學教材,也都是同類教材中的精品。同樣的性質決定了兩本書在編排體例和主要內容上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是由于成書年代不同,分屬普通語言學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致使二者在理論背景上,在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質和量上存在諸多差異。
二、歷史背景的比較
高名凱先生的《語言學概論》一書編寫于1961年5月,1963年正式出版。這一時期的中國理論語言學,按照石安石《中國理論語言學》一文所劃分的階段,正處于起步時期。這一時期,一批海外歸來的學者使中國語言學擺脫了經學附庸的地位而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為中國帶來了西方普通語言學的思想、理論和方法,尤其是引進了結構主義的理論方法。雖然這種引入還不成系統(tǒng),卻為中國學者開拓了研究的新視野。正如王力所說:“直到普通語言學傳到中國,學者們的眼光才有了轉變,能對現代語言學進行靜態(tài)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用的是嶄新的一套”。進入起步階段,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普通語言學發(fā)展表現出了以下特點。首先,近乎一邊倒地受到了蘇聯語言學的影響。解放之初,我國翻譯介紹了蘇聯馬爾學派的一些錯誤理論,繼而在斯大林發(fā)表《論馬克思主義在語言學中的問題》一文,批判了馬爾的錯誤觀點以后,又在語言學界掀起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熱潮,語言理論受到空前重視?!罢Z言學引論”課被列為高校中外語言文學各系的必修課,各種語言學教材紛紛開始出版。其次,這時我國語言學界開展了一系列關于一般理論問題的討論。如:語言和言語的問題,語言學階級性問題,語言發(fā)展的內因外因問題等。最后,這一時期譯介國外語言學的工作加強了。雖然主要是介紹蘇聯語言學者的著作,但其他西方語言學的代表作也開始陸續(xù)翻譯出版,如薩丕爾的《語言論》、梅耶的《語言學中的歷史比較方法》等。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在當時語言理論學習的熱潮中,高名凱的《語言學概論》應運而生??梢哉f它是當時出版的普通語言學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一部優(yōu)秀著作,反映了當時的研究成果和時代特征。
進入文革后,我國的語言學研究事業(yè)幾乎陷入停頓狀態(tài),隨著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我國的語言學才出現了繁榮發(fā)展的新局面。其發(fā)展主要體現出以下特點:第一,關于某些語言問題的討論走向深入。如周建人《思維科學初探》一文引發(fā)的語言與思維關系的討論中,否定了語言與思維同時產生,不可分離的定論,肯定了思維先于語言的觀點。這就打破了語言學中的禁區(qū),促進了我國語言學者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第二,翻譯介紹了大量國外語言學著作。一大批經典性的或有代表性的西方語言學著作相繼出版。如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在其理論已引入中國近半個世紀以后,終于有了中譯本問世。此外還有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霍凱特的《現代語言學教程》等。這些譯作的出版對于結構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在中國語言學界的廣泛傳播是一個極大的推動,使得結構主義逐漸成為中國語言研究的主流。除了結構主義,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世界語言學界獨領風騷的喬姆斯基的代表作也先后翻譯出版,這又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學者的視野和思路。今天,喬姆斯基的形式主義語言學理論已成為中國語言研究的前沿和熱點。第三,在譯介工作的推動下,我國語言研究的領域不斷擴大。本體研究中除了語音學、詞匯學、語法學等原有分支,又建立了語義學、語用學、語言模糊性研究、歧義問題研究等領域,使語言研究走向了精確化和科學化。各種邊緣交叉學科,如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文化語言學等紛紛建立和興起,增加了語言研究的視角。第四,語言學者對語言教材建設投入了較大精力。各種概論性質的教材相繼出版??傊?,這一時期我國語言學的發(fā)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各種嘗試和探索在語言理論的推動下不斷產生。徐思益先生的《簡明語言學教程》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誕生的一部普通語言學教材。這本教材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所特有的大膽實踐、勇于探索的精神。與高名凱先生的《語言學概論》相比,它打破了蘇聯語言學和傳統(tǒng)語言學的束縛,借鑒和吸收了國內外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一本內容充實、有一定理論深度的優(yōu)秀教材。
三、理論內容的比較
兩本教材由于歷史背景不同,在理論背景和知識點上存在一些差異。
(一)高明凱的《語言學概論》接受了索緒爾結構主義的語言學思想。通過前文歷史背景的介紹,我們知道該書在編寫前,索緒爾的語言學思想在中國傳播已有一段時間,并且已經開始用于漢語分析。因此,著作中吸收了索緒爾結構主義的部分思想,在語言本體研究部分是以索氏理論及其開創(chuàng)的結構主義理論為根據的。如語音部分采用了特魯別茨科依的音位學理論,使用了音位、音位變體、音質音位、非音質音位、音位系統(tǒng)、區(qū)別性特征、語流音變等概念。在對語言本質的認識中,首先明確區(qū)分了語言和言語,并以此作為從結構和職能角度認識語言本質的基礎。這完全符合索緒爾劃分語言和言語的初衷。此外,全書中共時規(guī)律和歷時規(guī)律涇渭分明,而以共時為主也是索緒爾思想的極好體現。語音、詞匯、語法各層次的歷時發(fā)展規(guī)律都貫穿了索緒爾的觀點,即個別要素的變化會導致系統(tǒng)全局的變化。語法分析中語素分析所用的對比法、分析句法結構所用的層次法都來源于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但由于歷史局限,教材對結構主義的借鑒是不完整的、支離破碎的。沒有符號系統(tǒng)、層極體系的概念、沒有組合聚合的原則、沒有系統(tǒng)價值、單位同一性等。
雖然接受了很多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思想,但由于所處的歷史時期的制約,《語言學概論》不可避免地受到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語言觀和俄語語法、傳統(tǒng)語法的影響。具體表現為:
1.全盤接受馬克思主義語言起源理論,將其視為唯一正確的真理性觀點。應該說馬克思主義的語言起源理論到現在為止依然不是落后的,但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其觀點也顯示出局限性。
2.認為斯大林的原始語言為有聲語言,不存在手勢語階段。這一觀點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已受到挑戰(zhàn)。其論據“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人類社會,能夠沒有自己的有聲語言”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即便是最落后的人類社會,其語言也是經歷了千百年演化的,不能說明語言產生之初的狀況。
3.在語言與社會、語言與思維、語言工具性的問題上受到了斯大林《論馬克思主義在語言學中的問題》一文的影響,多處引用原文語句。堅持了其中的正確觀點,但整體上表現出擺脫了馬克思語言學思想的束縛,把語言看成工具,否認語言是上層建筑具有階級性等。
4.在詞法和句法的問題上重詞法而輕句法。表現為:詞法分上下兩節(jié)而句法只占一節(jié)。詞法中包括了構詞法、構形法、語法范疇、詞類。而且將語法范疇歸入詞法,語法手段置于句法表現出了一種矛盾,帶有明顯的印歐語法的印記。句法部分寫得過于簡單,不夠充分。沒有把詞組作為一個系統(tǒng)而給予足夠的重視,沒有給句子劃分類型,缺乏層級系統(tǒng)觀念,沒有將句法單位置于系統(tǒng)中來闡述,句法結構中沒有將述補結構作為一種獨立結構。
從總體來看,這本教材既受索緒爾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也受到了傳統(tǒng)語法和蘇聯語言學的影響,表現出一定的時代特征。
(二)由于歷史的發(fā)展,徐思益《簡明語言學教程》在借鑒國外理論上,在運用理論分析漢語的實際問題和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上有所突破
1.全書以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為理論背景,用語言符號系統(tǒng)為框架,靠組合聚合來運轉,在索緒爾語言學思想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具體表現為:第三章完全是索緒爾《語言學教程》的核心內容。如:語言和言語,語言符號,語言符號的系統(tǒng)性,語言單位的同一性。第五章闡述了索緒爾共時語言學的基本內容。該章應用索緒爾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對漢語各個層極的單位和結構進行了分析研究。強調系統(tǒng)的概念,將單位置于系統(tǒng)中研究。把組合聚合原則貫徹到語言系統(tǒng)各個層級。此外,書中還借鑒了美國結構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如自由和黏著、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分布、比較替換、擴展法等。通過這些方法的應用,解決了一些漢語的實際問題。如:確立了劃分句法單位的原則和方法,解決了詞類劃分問題,提高了短語的地位,總結了漢語的句式。第四章語音部分也運用了組合聚合理論來說明音位系統(tǒng)。
2.受到喬姆斯基形式主義語言理論的深刻影響。第一,在對語言學任務的認識上有所突破。認為語言學家的任務不僅是分析語言現象、概括語言規(guī)律,而且要解釋人類的語言能力,找出普遍規(guī)律,此外,還要指明人們是如何使用語言的。這就將語言研究的范圍擴大到了語言主體和言語行為上,彌補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不足之處,反應了語言發(fā)展的新趨勢。當前,認知語言學、語用學確已成為語言研究的熱點問題。第二,本書的第六章借鑒了喬姆斯基的形式主義語法一至四期的部分內容,包括詞的組合規(guī)則、短語結構規(guī)則、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轉換規(guī)則、語跡理論,并聯系漢語實例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應用深層結構、表層結構、轉換規(guī)則、語跡理論解釋了漢語當中的特殊句式、歧義句的生成過程。這都是現代漢語研究的有益嘗試。
3.介紹了語義研究的目的、方法等,但由于寫此書時,語義學誕生不久,因此,這一章的內容不夠成熟。書中出現了五個內涵不同的語義,究竟是指詞義、語法義還是語用義,不夠明確。
4.大膽使用了“變體”這個概念,把它從音位層擴展到語義層。還用語言變體的名稱來表示一切語言使用中的差異,拓展了變體理論的使用層面。
5.關于語言與思維關系的研究吸收了國內研究的最新成果,打破了在這一問題上的僵化思想。
四、編寫體例的比較
(一)作為普通語言學教材,高名凱《語言學概論》在體例上堪稱典范。第一,在內容的安排上,符合人的普遍認知規(guī)律。從整體到局部,從宏觀到微觀,從簡單到復雜,從形式到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有層次,有系統(tǒng),非常適合用作普通語言學教材。此外,從整體布局到各個章節(jié)都是共時規(guī)律和歷時規(guī)律穿插安排,以共時規(guī)律為主,體現了科學的語言研究方法。第二,在文字表述上準確、精練、富于邏輯性。第三,各章節(jié)設有小標題,且以黑體字顯示,層次分明。概念定義和關鍵內容都加以著重號,內容準確,觀點鮮明,沒有模棱兩可的地方。第四,每節(jié)后設立的習題,能準確地概括了所有的知識點,便于學生復習鞏固。第五,每章還附有參考資料,可以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加深對課堂知識的了解。
(二)徐思益先生的《簡明語言學教程》在體式上也深受高名凱《語言學概述》的影響,在整體編排上與其大體一致,體現出知識的系統(tǒng)性、層次性。但相比較而言,在細節(jié)上卻顯得粗造一些。第一,有些內容較艱深,沒有語言學的相關背景知識,很難讀懂,不適合于初學者或本科生學習。第二,各章節(jié)沒有分設小標題,因而層次不夠清晰。第三,很多概念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表現出一種探討的狀態(tài),這容易使初學者感到疑惑。第四,雖然設有課后題,但不夠精辟?!逗喢髡Z言學教程》也有突出的優(yōu)點,即緊密結合漢語闡明理論,有助于學生對一些復雜理論的理解。舉例中突出了方法和思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
五、結語
總體而言,徐思益《簡明語言學教程》在理論結構上跨度較大,從索緒爾寫到喬姆斯基,從本體理論寫到交叉學科的社會語言學和文化語言學,是一部在理論內容上很有探索性和啟發(fā)性的普通語言學教材。但由于所涉及的理論背景較多,不適合初學者和一般本科生入門之用。用客觀的、歷史的眼光來看,高名凱《語言學概論》由于時代局限,理論層次明顯落后,但體式、表述、適用性上仍然堪稱是普通語言學教材的典范之作。
參考文獻:
[1]高名凱,石安石.語言學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徐思益.語言學簡明教程[M].烏魯木齊:新疆教育出版社,1989.
[3][瑞士]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于麗 烏魯木齊 新疆醫(yī)科大學語言文化學院 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