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瓊
[摘要]小學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重要途徑。本文通過對眾多教學案例的剖析,發(fā)掘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力圖能夠符合新課標的要求,解決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
[關鍵詞]新課標 閱讀教學 問題 策略
一、新課標對小學閱讀教學的要求
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閱讀教學中,要體驗什么,探究什么,“課程目標”中有具體的體現(xiàn)。一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即“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倍桥囵B(yǎng)認識能力,即“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三是充實文化底蘊,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四是培養(yǎng)崇高情感,培育“愛國主義情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優(yōu)秀品質(zhì),即有“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又有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的思想方法”。并明確指出,上述任務的完成,要“注重情感體驗”,要進行“探究性學習”。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著不少束縛學生手腳、抑制其閱讀能力提高、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的問題,導致我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出現(xiàn)以下的狀況:
1.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得聽、說、讀、寫的各項語文基本能力之間發(fā)展不平衡,“寫”的地位過于偏重,迫使聽、說、讀的能力成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獨立性。閱讀能力的訓練未能落到實處,還其本來面目。
2.過重的學習負擔,使掙扎于茫茫題海的學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來閱讀的寶貴時問和形成扎實的基礎知識、積累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的機會,久而久之,冷落了閱讀訓練,忽視了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3.現(xiàn)行教材這個“例子”,就入選的課文來看,思想內(nèi)容、藝術形式諸方面存在著數(shù)量太少、視野太窄、單調(diào)劃一的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知識渴求,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這些現(xiàn)狀促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為獲取信息而進行的閱讀,必然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語文能力,日益發(fā)揮其重要作用。
三、解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的策略
1.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力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的不同,通過建立師生間的情感氛圍,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yōu)化的環(huán)境中開展,讓學習者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期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
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在學習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表演,以提高準確把握重點字詞的能力。
到了中高年級,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本讓學生讀,思路讓學生講,規(guī)律讓學生找,學法讓學生悟,使閱讀方法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獲得的一種可貴的精神財富。比如,教學第十二冊《書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寫青年工人到書店買書。學生通過自讀,從青年“漫不經(jīng)心”地翻書到后來“認真地看起來”這一態(tài)度變化中體會出其非常喜歡魯迅先生的書。此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充分肯定,并進一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第一段中當時的情況,談對青年有何新的認識。學生聯(lián)系當時敵人查封進步書籍,白色恐怖十分嚴重,魯迅的書“書店不敢出版”,“沒有地方敢代售”這一歷史背景,體會出青年渴望進步的思想感情。至此,應當說學生理解到位,但作為教師不應該滿足這個結論,而應該再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即體會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二要將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認識。
2.利用提問,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低年級應著重培育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主動提問的習慣,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激發(fā)學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如教學《影子》這首兒歌時,老師首先帶領同學們到操場上做“找影子,踩影子”的游戲,回到教室后,問學生在游戲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許多學生紛紛舉手說:“影子老是跟著我。”“影子總是朝著一個方向?!薄坝白佣际呛谏摹!边@些問題來源于學生的游戲中,學生不僅有內(nèi)容可說,而且激起了對影子的思索,學習的情緒高漲。
到了中年段,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所提的問題進行篩選,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善于提問的能力。以《找駱駝》一課為例,教師可提出像“老人沒有看見過駱駝,為什么對駱駝的情況知道得那么詳細”,“老人為什么要指點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駱駝”這些問題。重要的是讓提出問題的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提出來的,以互相啟發(fā),互相學習。
3.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教學空間
打破教師一堂言的傳統(tǒng)教學,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教學空間,構建平等的教學氛圍是閱讀教學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這就要求教師學會傾聽學生,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教會學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閱讀體驗,以期引起學生的共鳴。建立開放的教學空間能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在一個互動的學習空間內(nèi)進行多向的學習交流方式。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有效挖掘教材,拓展教學空間。仔細翻閱了新教材,我覺得每一篇課文都能留給孩子一個廣闊空間,讓他們在各學科領域自由馳騁。比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課,學生從中懂得了花生的果實是結在地下的。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下去查一查資料,問一問父母,其它植物的果實都結在哪里的。蘋果是結在樹上的,葡萄卻是結在葡萄架上,藕長在淤泥里,葵花子長在向日葵的花盤中,土豆長在泥土里……隨著學生踴躍的發(fā)言,伴有形象美觀的圖片,以往對課文內(nèi)容的枯燥理解,抓耳撓腮的冥思苦想換作一堂生動的“大語文”課。這樣,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也使其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自由馳騁在教師所開創(chuàng)的空間中,學得更自由也更快樂。
小學階段是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成為小學階段總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從閱讀方面講,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是全面的。不僅對閱讀方式、閱讀內(nèi)容和閱讀量都做了規(guī)定,更要求學生閱讀后要有自己的理解,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自己的看法、感悟和體會,同學間共同分享閱讀心得,全面理解文章內(nèi)涵。所以,在整個閱讀活動中,教師不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也是他們的欣賞者,要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對學生“言傳身教”,使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
參考文獻:
[1]郭根福.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教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5.
[2]陸志平,薄俊生.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對比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5-68.
[3]雷玲主編.聽名師講課[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