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林
[摘要]: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下,特別是在北京奧運會以后,體育日漸變得尤為突出。本文就建立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對青少年體育教育的鉛球教學,從身體訓練、技術訓練和心理訓練三方面進行探討,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意見和看法。
[關鍵詞]:體育教育 鉛球教學 訓練 青少年
在我國現(xiàn)行的學校體育教育水平下,青少年階段的投擲項目成績,普遍存在著在接近二級遠動員水準時,就難以進一步提高的問題。在結合體育教學理論和自己日常教學實踐經驗分析、認為現(xiàn)行的投擲項目訓方式屬于“短期行為”,換句話說,訓練中主要通過運動員在動作數(shù)量上的重復和負荷上的增加來提高成績,而忽略了對青少年運動員訓練的全面發(fā)展。對此,筆者從長遠角度分析,認為青少年投擲項目的體育教學應該包括身體訓練、技術訓練、心理訓練等三方面的教育和訓練。
一、身體訓練
從事鉛球訓練,身體素質要求全面發(fā)展,青少年運動員更應如此,但各種身體素質中,以力量與速度的要求尤顯突出。
1.力量
力量練習主要是發(fā)展肌肉力量,可根據(jù)青少年運動員各項素質的敏感期,采用一些與推鉛球動作相似或某個運動環(huán)節(jié)相似的練習,并可歸納為專門性力量練習。改進神經系統(tǒng)協(xié)調能力可采用短期時間變換練習,通過不同重量、器械練習,改變不同方向練習,最大負荷50%~80%,練習次數(shù)較少,如為提高絕對力量,需在練習中表現(xiàn)為大肌肉用力,采用“達極限”的方法,采用大力量強度的60%~70%,練習次數(shù)達到極限。
發(fā)展全身肌肉練習多為大力量練習,主要為發(fā)展全身大力肌肉群的力量;阻力小練習,主要發(fā)展個別肌肉群或小肌肉群力量。在考慮全面發(fā)展和專項需要總結的原則下,可適當安排一些跳躍練習,如跳深、縱跳摸高、跳臺階等;輕力量項目,如手提重物、肋木舉腿、上坡多級跳等。
2.速度
速度練習除可參考短跑訓練外,輕器械的投擲、跳躍練習和各種器械的輔助練習均對投擲動作速度有提高作用。下面,介紹速度訓練的手段及負荷。(1)跑的練習。25m~30m×3~5次;加速跑50m~80m;蹲踞式起跑20m~30m;全年50km~80km,平均每次課300m~400m;準備期與競賽期比例為4.5∶5.5為宜。(2)跳躍練習。多級跳、單級跳、跳深練習既可發(fā)展力量也可作為發(fā)展速度的手段,如為發(fā)展速度,可適當保持距離。(3)輕器械及各種器械的投擲練習。投擲不同器械、不同重量就換訓練,提高負荷、強度,它也是克服投擲項目速度障礙常用的方法。全年訓練各種投擲次數(shù)為11000次~13000次,包括各種技術的投擲動作(模仿練習、原地練習、側步、背向等)。輕器械重量隨訓練水平的提高,也逐年增加,重量不宜太輕或太重,一般鉛球重量,男子選擇3kg~6kg,女子2 kg~4kg。
二、技術訓練
技術訓練是基礎訓練階段一個非常重要時期,青少年學習技術比較容易,技術比重應在50%以上,年度訓練技術比重在30%以上,競賽期應有所提高,在一般身體訓練與技術訓練保持6∶4左右。
1.掌握原地推鉛球的專門練習,正面推鉛球,側向推鉛球,背向推鉛球,為突出上體動作,可做向下推鉛球的練習或采用坐姿、跪姿等做推鉛球練習。為了體會左右腿用力動作,可做右腿支撐于投擲圈內,左腿支撐于抵趾板上或右腿支撐于抵趾板上,左腿支撐于投擲圈前的地面上進行推球練習;此練習的重點為解決體會左右腿在推球過程中的用力感。為體會上肢協(xié)調用力使用各環(huán)節(jié)用力順序銜接得更好,可以加大鉛球的出手角度或加大器械的重量。為糾正推鉛球方向偏離中線過多,可畫出球落地區(qū),要求推一定遠度的情況下,使鉛球落在區(qū)內。
2.掌握滑步推鉛球的專門練習
在練習滑步時,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擺動腿直插抵趾板的動作上,并在這一指導思想下進行練習。練習者可做徒手模仿練習,也可持球做連續(xù)滑步練習,滑步后與最后用力銜接的練習,做上述練習時,要求重心平穩(wěn),方向正確,滑步后能占據(jù)有利位置及姿勢。為了做好滑步和最后用力的銜接,壓緊右腿,為此,又多次重復練滑步后收右腿動作。
三、心理訓練
在訓練課上,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意志品質,可采用下列方法與手段。
1.對待每一個練習,使任何練習者都能對機體產生較大的作用,為此,可特意地將各級水平的運動員在一起合練,這樣有助于相互促進、相互學習。
2.訓練上經常采用競賽的方法。
3.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及提高克服困難的能力,每次訓練課都應有一二個難度較大的練習。
4.經常采用“達極限”的方法,除可提高成績,還可以鍛煉意志品質。
5.可采用只有一次機會的特殊比賽,可提高運動員集中注意力。
6.在惡劣環(huán)境下堅持比賽。
7.有目的地組織運動員獨自參加比賽,鍛煉自我控制與自我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楊麗娟,陳堅,張雪清.新的時數(shù)匹配在鉛球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2002,(05).
[2]梁楚明.對鉛球技術教學的探討[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7,(02).
[3]常月俊.中學鉛球教學中通常忽視的幾個環(huán)節(jié)[J].大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04).
[4]靳繼成.對鉛球技術教學課的新探索[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1).
[5]唐華義.論鉛球技術課教學[J].體育科技,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