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蓮
導入新課是指在一堂課開始,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新課導入得法,能迅速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能把學生的學習情緒、注意力和思維活動調節(jié)到最佳狀態(tài),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達到思有方向、學有目標、獲有新知、用有創(chuàng)造的目的。那么如何導人新課?下面就導入新課的作用和方法,談點粗淺的體會。
一、新課的導入在教學中的作用
1、創(chuàng)建“憤”、“悱”情境
學生學習新知是一種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著屬于非智力因素范疇的情感,它是學生智力發(fā)展的內驅力。在導入新課時,需要教師巧設懸念,精心設疑,創(chuàng)建“憤”、“悱”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必然會促進學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的狀態(tài)。
2、營造“啟”、“發(fā)”氛圍
新知識是舊知識的發(fā)展和深入,教師可把新課的導入作為連接新、舊知識的紐帶和橋梁,啟發(fā)學生進行“類比”、“聯想”,發(fā)展舊知識,獲得新知識。
3、產生“愉”、“悅”情感
學生在上課伊始就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醉,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自己熟悉的自然、社會及生活中的現象和事物,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也有利于后繼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進行。
二、新課導入的方法
1、實例導入法
即設計與日常生活、工農業(yè)生產密切相關的實例導人,體現教學與實際的相互聯系,并強調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呈現方式,利用身邊的實例導入,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如在“解直角三角形”一課中,筆者可提出:“你能不過河而測量出河的寬度嗎?”“你能不過河而測量出河對岸工廠的煙囪的高度嗎?”這些問題既聯系實際,又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樣的新課導入樸素自然,十分得體。
2、生活情境導入法
新課的導人,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化情境,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體驗和理解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在學習九年級(上)《游戲公平嗎》一課時,筆者問:“同學們,你們在公共場所見過轉盤之類的游戲嗎?”“有誰玩過這種游戲?誰能說一說勝負的情況和體會?”學生回答:“有一次,我花10元錢轉5次轉盤,無論怎樣努力都拿不了大獎,最后只得到一串鑰匙鏈,心里很難過。”“我和幾個同學也玩過,每人都轉了好幾次,可是都不走運,大家都抱怨運氣不好?!苯處燅R上提出:“這堂課我們做一個轉盤游戲,沒玩過的同學借此機會體驗一下其中的奧秘。”學生對這種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事情很感興趣,學習熱情很快被調動起來,自然而然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和啟發(fā)性,它能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有助于學生進入數學情境,有助于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
3、直觀活動導入
學生的抽象思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感性經驗,直觀活動導人可利用實物演示、動手操作等方式變抽象概念為具體實物,通過學生眼、手、腦協同活動,激發(fā)學生直觀思維。這種方法充分體現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活動”,教學設計轉向“引導活動”的新課程理念。如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時,可以讓學生在長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取出三根,經過拼一拼,看能否組成三角形。通過實際操作,學生會發(fā)現,任取三根木棍,有時能組成三角形,有時卻不能,揭示了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這樣就自然地導入新課題。
4、問題導入法
根據學生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一上課就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疑問,創(chuàng)設矛盾,設置懸念,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教師通過導人,有意識地將“疑”設在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之處,使學生處于欲求而不得,口欲說而不能的情境中,學生的思維就能較快地受到啟發(fā),并活躍起來。再通過巧妙的釋疑,讓學生學會思維的方法。如在學“有理數乘方”一節(jié)時,筆者首先設計了一個問題:“用一張厚度為0.5毫米的報紙對折50次,其厚度大概是多少?”大多數學生不會猜到其很厚,最多猜到幾米厚。這時筆者提示說:“如果把對折50次以后的報紙放到地面上,另一頭的高度就遠遠超過了月球?!睂W生感到很驚訝,并急于探求其所以然。至此,筆者點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以懸念成功地導入新課。
5、直接導入法
即開門見山,一上課就把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點明本堂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及中心,盡可能使學生心中有數,一目了然,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迅速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所要探索的問題上來。如講“平方差公式”時,大多數學生不難以多項式乘法推出該公式,因此,就不必牽強附會地設計復雜的導入,可以直接點明要講的公式,并寫到黑板上,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推導出公式。
6、故事導入法
在講授新課時,給學生講授一些與該節(jié)課有關的趣味事例,如名人軼事、歷史故事、數學趣題、數學游戲等。這樣的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一開始就精神飽滿,在急需釋疑的迫切要求之下學習。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筆者先講一個故事:唐朝一個官員準備提升一名下屬到較高的職位。底下的辦事人員物色了兩名候選人。但這兩名候選人在各方面的條件旗鼓相當,難分高低,一時無法定下來。這名官員就把兩名候選人叫到大廳,出了一道數學題,要他們當場計算。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個人在林中散步,無意中聽到幾個盜賊在商量怎樣分偷來的布匹。他們說,若每人分6匹,就會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會差8匹,問這里共有幾個盜賊?布匹總數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選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盜賊人數為13人,布匹總數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另一個候選人也心服口服,無話可說。你想知道他是怎樣快速解決該問題嗎?學生被故事吸引,更為故事情節(jié)所激動,對學習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7、以舊引新導入法
以舊知識作為橋梁,使知識遞進,增加知識坡度,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自然地引出本堂課的課題。如“因式分解”的第一堂課,筆者先復習多項式的乘法,并舉幾個具體的例子,如(z+3)(z+2)=x2+5x+6,(x-1)(x+2)=x2+x-2。筆者及時地指出,把上述過程反過來,即把一個多項式化成整式積的形式。就是我們這節(jié)要研究的因式分解。學生在復習舊知識的過程中,很自然地接觸到新知識,并感悟到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這種導人法為新授內容奠定了基礎。
8、類比導入法
這是一種利用知識問的遷移規(guī)律,對同類知識進行類比,獲得新知識的方法。教學中的很多概念、性質、定理是通過類比推理發(fā)現的,它是科學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利用類比導入新課,不僅建立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引出了課題,同時也教給了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如在講“相似三角形性質”時,筆者以全等三角形性質為例類比。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對應線段、對應周長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這幾組量怎么樣?這種方法使學生能從類比中促進知識的遷移,發(fā)現新知識。
新課導人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素質及教師個性等來運用最佳的導入方法。新課的導入要有趣味,有藝術魅力;要善于以舊拓新,溫故而知新;要設法抓住學生的心弦。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迅速投入,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責任編輯:廖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