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生勤
關鍵詞利用;領會;設計;強化;補充;培養(yǎng);拓寬;完善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09)05(B)—0060—01
一、利用經典實驗,讓學生領會探究方法
科學史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學家的探究活動與方法,能夠很好地為學生提供理解科學探究、掌握科學方法的素材。而揣摩科學前輩的探究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習科學方法、領悟探究本質的過程。教師如果可以體會到這些,就能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對科學史知識置之不理或平鋪直敘、死記硬背的做法,若能再輔以多媒體或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疑引導“重演”科學探究的過程,幫助學生沿科學的邏輯思維路線,去主動發(fā)現問題,分析、推測、探究問題,將使其最終獲得符合邏輯性的結論。
如“酶的發(fā)現”、“光合作用的發(fā)現”、“生長素的發(fā)現過程”等都是經典的探究實驗。在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或板畫板演的方法,將每一步需要探究的問題和實驗過程逐步演示出來,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家們都是先根據觀察提出問題,再設計科學巧妙的實驗去完成探究過程的,而他們之所以會取得成功,也主要是取決于他們科學巧妙的探究方法。
二、巧妙設計問題,強化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師若能設計出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意識。例如,在學習“植物的礦質營養(yǎng)”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小王從花市上買了一盆萬年青,幾個星期后,他發(fā)現老葉綠油油的,而新長出的葉子卻開始發(fā)黃。小王百思不得其解,你能幫助他解決這一問題嗎?又如在學習“植物的激素調節(jié)”時可這樣設疑導入:在太空飛行的宇宙飛船的實驗艙內放置一株與實驗臺平行方向生長的玉米幼苗,培養(yǎng)若干天后,返回地面打開實驗艙,你能預測該植株根和莖的生長方向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地進行點撥引導,但對于探究問題的回答,則應由學生自己解決。即在完成主干知識的講解后,就探究性問題展開討論,由學生提供答案,大家討論篩選最為合理的解釋。這樣,就會將學生所學的知識和他們要探究的問題緊密地結合起來了。
三、補充微型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中學生物課程安排的學生實驗內容偏少,尤其是能夠引導高中學生自主探究的實驗課題更少。因此,教師若能在學生完成常規(guī)實驗,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實驗方法之后,讓其利用實驗課中的空余時間充一一些微型探究實驗的內容,也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性學習能力。
例如,我在“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中又另外補充了兩種實驗材料:紅色的月季花瓣和枯黃的菠菜葉片。然后讓學生按照已掌握的實驗方法進行自主探究:“花瓣細胞中有無葉綠體的4種色素?花瓣本身能不能通過光合作用積累有機物?在葉綠體的4種色素中,哪些色素比較穩(wěn)定,哪些不太穩(wěn)定容易分解?”同學們對此進行了積極的實驗探究,最后將實驗結果共享討論,效果很好。再如在進行了“植物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之后,我又對學生提出了幾個探究性的小問題:“如將0.3g/ml的蔗糖溶液改為0.5g/ml的蔗糖溶液,效果如何?若將0.3g/ml的蔗糖溶液改為0.1g/ml的KN03溶液效果又將如何?”然后將這些小問題分別分配到不同的小組,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探究,最后分析原因,總結評價。
四、拓寬實驗范圍,完善學生的探究過程
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有些探究性實驗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不可能在課內完成。如“植物必需礦質元素的探究”、“植物向光性運動的實驗設計”、“甲狀腺激素對小蝌蚪生長發(fā)育的影響”等實驗,教師均可引導和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再安排其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具體的探究。例如,學生在學習了“細胞呼吸”以后,可啟發(fā)他們如何把剛收獲的小麥或水稻的種子完好地儲存起來;在學習了“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以后,可讓其根據父母的血型來推斷自己的血型并驗征是否正確……也可讓學生從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收集相關信息,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拓寬探究實驗的范圍,從而將生物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體現“處處有生物,時時有生物”的真實情境,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有效地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