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蘭
[關鍵詞]青少年;責任意識;民族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09)05(A)-0008-01
責任意識是社會個體必須具有的基本道德元素?!案髯载煟瑒t天清地寧,各相責,則天翻地覆”,對責任的論說和強調一直是儒家思想倡導的主要內容。無論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責任和志向,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理想,都體現了儒家思想的責任意識。西塞羅在《論責任》中說:“人是唯一能感知秩序和禮節(jié),并知道如何節(jié)制言行的動物。”這與孔子的“克己復禮為仁”也是一致的。因此,儒家文化中的責任意識對后人的影響頗大。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為國盡忠的高尚情操,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志士仁人薪火相傳的精神遺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也是激勵后人奮進的力量源泉。
責任意識是衡量一個人精神素質的重要指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要求,也是和責任相關聯(lián)的,都是通過履行責任來體現的。當前,對青少年進行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是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課題。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培養(yǎng)一種認真的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必熑涡氖墙∪烁竦幕A,是能力發(fā)展的催化劑。青少年最終要走向社會,如果他們缺乏對自己、對他人、對國家、對社會積極的責任意識,沒有承擔責任、履行義務的責任觀念,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是有缺憾的。
培養(yǎng)責任意識,就是以培養(yǎng)人的內心責任感和責任認識水平為主要內容,涵蓋責任情感、責任意志、責任能力等一系列內容的教育活動。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人類教育最基本的途徑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響信念。”因此,培養(yǎng)責任意識的第一要務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起堅定的責任信念。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文本中鮮活事例,啟發(fā)學生,運用榜樣教育學生,選好典型,使典型本身有教育意義,切合學生實際。榜樣的典型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現代的。例如,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民族英雄岳飛、三避蔣介石邀請的李四光、離美回國效力的華羅庚等。典型的選擇可以用正面的,也可以用反面的。另外,教師、家長或者學生中勇于負責、善于負責的模范也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所以,教師和家長要注意平時的語言,行為和習慣,確保這些具有經常性、直接性的榜樣力量能對青少年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使學校教育同家庭、社會教育協(xié)調一致。
責任是具體的,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情感,最終是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因此,學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教育的結合點,與主題教育緊密結合。例如,對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應該倡導每個學生夠得著、做得到的日常行為道德規(guī)范,引導其養(yǎng)成“對自己負責”的行為習慣,重在能夠“自理”;對中年級的學生,教師要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對他人的責任感,強調“自立”;對高年級的學生,教師要提高學生“對社會負責”的意識,強調“自強”。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的信心、對父母的孝心、對他人的熱心、對社會的愛心、對祖國的關心,切實做到自立自強、孝敬父母、關愛他人、心系社會。
培養(yǎng)責任意識既要講大道理,又要關注小細節(jié)?!耙晃莶粧?,何以掃天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次作業(yè)的完成,一次簡單的勞動,一次階段考試,或者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一件小事的完成效果,都能體現責任意識。教育者應適時給予準確的評價和積極的引導,使學生樹立以認真履行責任為榮的思想。
責任是做人之本,也是青少年立足社會之本。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德育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從小就學會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