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摘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必須注重語文的人文性,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以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zhì)。應著手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資源;二是指導課外閱讀:三是抓好寫作訓練。
關鍵詞:語文人文性人文精神思想素質(zhì)
現(xiàn)代社會要求我們的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使他們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和諧發(fā)展?!叭嫣岣邔W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zhì)。
由于受過去“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學生冷漠無知的情緒表現(xiàn):當講“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奮不顧身救秧苗時,學生無動于衷;當講《大堰河——我的保姆》時,有人在竊竊私笑;當講《愚公移山》時,學生顯得不耐煩,認為愚公思想“老化”。實在是“愚”……這些情緒表現(xiàn)說明當今學生人文情感的缺失,實在令人擔憂??梢?,在教學中注重語文的人文性。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顯得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什么是“人文性”?關于“人文性”,學術界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內(nèi)容很豐富,它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內(nèi)容主要包括:對生命的珍愛;對真善美的追求;對自然宇宙的關懷;對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珍視等。語文界名師于漪老師也曾用“人文”解釋語文:語文是一門實用而多彩的人文科學,是一門多功能的育人學科。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的人文性功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人文教育的力量是神奇的。比如在公園的草坪上,小姑娘阿倩跑到老遠的地方把吃完的冰激凌包裝紙扔進果皮箱里。問她為什么這樣做,她說:你看這草坪多漂亮呀,要是扔在這里,草坪就不美了。孩子的思想境界多高。這種自覺自愿、發(fā)自內(nèi)心的行為就是美育的結果,是人文教育的結果。由此可知,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多么重要。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呢?我認為應著重做好以下三點工作: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資源
教材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現(xiàn)行語文教材就是一方滋養(yǎng)人文精神的沃野,教師應充分利用。
首先,通過課內(nèi)閱讀教學,引導學生欣賞課文中的人文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對課文中涉及親情的文章,就注重引導學生去充分感受人間親情的可貴,讓他們學會感恩。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時,我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感知和體會作者筆下的父子深情,除了讓學生多讀、多體會質(zhì)樸的語言美以外,還啟發(fā)學生對兒子看到或想到父親背影時的感受和心情進行揣摩、聯(lián)想和描述。讓學生聽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目的是為學習課文創(chuàng)設深沉抒情的氛圍。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父親對兒子說了哪些話?分別有什么含義?表達了父親什么感情?這樣設問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圍繞“背影”這一敘事線索很快把握住了文中以表現(xiàn)父親對兒子的關切、愛護為中心所描寫的父親說的五句話的含義。接著又啟發(fā)他們:文中作者寫到幾次“流淚”?每次“流淚”的原因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徐州見父——難過之淚,望父買橘——感激之淚,父子離別——悵惘之淚,北京思父——辛酸之淚。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中的文字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我要求學生與作者進行心理位置互換,以第一人稱方式。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反復默讀、體會父親穿過鐵道、爬上月臺買橘子的場面描寫和動作描寫,借助聯(lián)想、想象填補情節(jié)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結果,學生情趣十分高漲,思維也活躍起來。父愛的偉大、父子間的真摯深情被學生賦予更感人的力量,更深長的回味。學生就是這樣,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親情可貴的教育,享受審美樂趣。像這樣充滿人文精神的課文比比皆是。諸如《“兩彈”元勛鄧稼先》、《蘇州園林》、《樵夫,別砍那棵樹》等,分別是愛國情感教育、環(huán)保教育的好教材。還有充滿真知灼見、感人肺腑的古詩、詞、文,尤其是名言警句。歐陽修的“醉能同其樂”的愛民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孔子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的自覺修養(yǎng)等,對我們認識社會、思考人生、修身養(yǎng)性有著無窮啟迪。學生每天在這樣璀璨的文化海洋中遨游。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不提高人文素養(yǎng)才怪。
其次,通過“口語交際”活動,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利用教材中的“說家鄉(xiāng)”、“推選奧運會吉祥物”、“交流對聯(lián)”等話題展開活動,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關心國家大事、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也可以根據(jù)學生實際確定活動的話題。例如,我針對有的學生時間觀念不強這一情況,就特別搞了一個以“時間”為話題的口語活動,讓學生說出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或用形象的比喻說說“時間”。學生通過積極思考,不但說出“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黑發(fā)不知勤學早,自首方悔讀書遲”等惜時名言,還說出了許多有創(chuàng)造性的佳句:1,時間如同一架天平。它能稱出奮斗者成果的重量。2,時間就像一條皮鞭,它能鞭策我們追趕人生的目標……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認識到時間的寶貴,增強了時間觀念,促進了學習。
再次,通過“綜合性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社會上還有不少人對教師有偏見和誤解,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教師的苦與樂、追求與期盼,在教師節(jié)來l臨之際,我以“獻給老師一份特殊的禮物”為題。組織學生分成小組作一次調(diào)查活動,了解本校中年教師一天的工作與生活。全班學生積極行動,踴躍參與。然后要求學生寫出調(diào)查報告并在班上交流調(diào)查結果與感想,展示調(diào)查成果。這個活動。增進了學生對教師的了解與理解,使他們更加懂得了應怎樣尊重教師、感激教師。
總之,教材的人文資源極其豐富,它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第一大糧倉。
二、指導課外閱讀,增強人文觀念
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應有廣泛的課外閱讀。教師應指導學生有選擇、有目的地閱讀有益身心發(fā)展的好書和名篇。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外國名著都是中學生首選讀物。對于名篇,教師則應向?qū)W生推薦與教材配套的類文,以課本為基點,進行輻射性閱讀。這樣,學生既學得語文知識,培養(yǎng)能力,又提升人生境界。如《坦然看生活》、《學會諒解》等名篇美文,充溢著濃厚的人文因素,讀這樣的文章,學生不僅得到美的享受,還從中獲得生活真諦,懂得做人的道理。此外,《語文月刊》、《讀者》、《散文》等報刊雜志,學校和班級里的黑板報、墻報等也是學習語文的陣地。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提高思想素質(zhì)。我對學生的具體要求是:每天讀一篇千字左右的美文,給予充分自主閱讀的時間,做好“閱讀卡”,把妙詞佳旬、成語格言及時摘抄。啟發(fā)學生沉浸文本中去,與文
本對話,設身處地去感受、去品味作品的意境,讓作品滿足自己的內(nèi)在需要,在閱讀中獲得審美樂趣。在不斷感動中形成對真善美的自覺追求。
三、通過寫作訓練。完善自我人格
寫作教學活動是學生的言語化過程,也就是人性化過程。學生通過寫作實踐可以得到多種情感體驗。豐富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養(yǎng)。寫日記、周記、作文都是寫作實踐。周記便于中學生表達真情實感,我要求學生堅持每周寫周記,并重視寫前指導與寫后點評。常以話題形式啟發(fā)學生練筆。內(nèi)容貼近學生生活,文體不限。譬如,學生喜歡上網(wǎng),我就以“上網(wǎng)”為話題讓學生發(fā)表看法,各抒己見,使學生提高認識,正確對待上網(wǎng)。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天然的話題材料;學校和班級里發(fā)生的感人事跡、社會上的新聞和一首動人的歌曲都可能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討論寫作話題。這樣的寫作活動使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評點周記很重要,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疏導學生的某些不良情緒,糾正思想偏差,弘揚積極向上的精神。評點方法應根據(jù)學生實際來定。長期堅持寫周記,既為學生提高作文水平打好了基礎,又陶冶了情操。
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適時引導。在作文教學中,每次作文之前,我都是先讓學生針對題目或話題材料認真思考,充分發(fā)表意見,如應從哪些角度去立意、可選取哪些材料等,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比如有一次,我要求學生以“責任”為話題寫課內(nèi)作文,60分鐘內(nèi)完成。在學生思考討論后,我啟發(fā)他們回憶以前讀過的有關責任的文章。然后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想想、說說現(xiàn)在社會上不同角色的人們各自的責任是什么,接著讓他們思考:自己應有的責任是什么?為了責任應怎樣做?最后才讓學生動筆作文。學生經(jīng)過啟發(fā),在幾十分鐘里就寫出了充滿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的佳句:1,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高度的責任感,為人做事要負起責任,社會才會和諧,生活才會美好。2,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我們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3,對自己負責,就應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對他人負責,就要關愛他們,為他們履行應盡的責任;對社會負責,就要關注社會,服務社會,保護自然,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我就是這樣,不斷尋找機會去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去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使他們的思想更健康、品質(zhì)更高尚,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思想素質(zhì)的目的。
總而言之,我們的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yǎng)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質(zhì)人才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高度重視。并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