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廣智
近幾年來,常常聽到有些語文老師感慨:作文教學費力不討好,多數(shù)學生寫作完全是為了交差,只是生怕“辜負”了老師的一番苦心。
確實,不少學生談“寫”色變,一到作文課便提不起精神。有些作文課,往往是老師布置好了題目,學生就開始寫作;而有些老師則是空談寫作技巧,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以為好文章只能出自作家之手。
作文教學,應該從記敘文抓起。很多人認為記敘文就是寫人記事的,具備了記敘文的六大要素,在遣詞造句上花些功夫,有了所謂的“亮點”就足夠了。他們忽視了記敘文的本質特點。事實上,記敘文是給讀者講故事的,它的本質特點應該是故事性。成功的記敘文,故事都很精彩,都會給讀者帶來享受。沒有故事性的記敘文,只能是一本干巴巴的流水賬。
記敘文的故事性特點,決定了會寫故事成為了學生的基本能力。所以,時常開展講故事活動也是必要的。當然,講故事的前提還是寫故事,只有寫出故事,才能去講,才好去評。
一、寫故事
1. 摹寫故事
指定故事讓學生去摹寫,摹寫促使學生了解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摹寫故事不是機械地復制故事,也允許學生有簡單的剪裁。
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找尋故事。如今的學生,閱讀量實在是少得可憐,腦子里幾乎沒有有什么故事情節(jié)與人物形象,他們儲備的詞匯也極其匱乏。 讓學生自己去找尋故事,能夠激勵他們不斷“狩獵”,在眾多的故事中,篩選出讓自己眼前一亮、為之一震、值得一講的故事。其實,找尋故事的過程就是閱讀的過程,積累的過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2. 續(xù)寫故事
好的故事讓人讀后意猶未盡,還在關注著主人公的命運,有著很大的想象空間。續(xù)寫故事,便是讓學生將自己的想象寫下來,學生樂于去想,會有話說,而且容易出彩。不過,想象不能胡編亂造、脫離生活,必須以生活實際為依據(jù),并符合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性格要前后統(tǒng)一,結構要盡可能緊湊。
可以讓學生續(xù)寫《孔乙己》《變色龍》《最后一課》《皇帝的新裝》等故事,寫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
3. 改寫故事
改寫故事可以改人稱,也可以換文體,還可以添人物、加內容,一般不得改變主要人物的形象,也不得隨意改變原文的主題。為了出新出奇,要對原文精心取舍,選擇好切入口,可以適當調整原文的順序,增加人物描寫。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木蘭詩》等古詩,可以讓學生再現(xiàn)場景,描寫人物,改寫成有一定情節(jié)的故事。有些文章,如《人琴俱亡》《晏子使楚》等,可以改成課本劇。
改寫的過程,也就是想象的過程,是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
4. 創(chuàng)作故事
寫生活中看到的或聽來的故事,對生活進行藝術加工,自己創(chuàng)作出故事。
故事情節(jié)要新,令人感覺到新鮮;還要有一定的意義,盡可能表現(xiàn)真善美,或者給人驚喜,或者讓人感動,或者使人震撼。
有些故事略顯平淡,可用倒敘;有些故事,先知道了結局,反而無味,宜用順敘。總之,要顯現(xiàn)出精彩,要能吸引讀者。
二、講故事
課堂不僅是老師的講堂,也是學生的學堂。有了學生的主動參與,課堂才是和諧的。讓學生講故事,偶爾開展比賽,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變成了真正的學堂。
幾乎人人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學生更是如此,他們都想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大家,競爭激發(fā)了他們好好表現(xiàn)的欲望。如果有機會站在講臺前,為大家講故事,他們會使出渾身解數(shù)的。
讓學生講故事,可以抽簽產生,也可以毛遂自薦,或者大伙推薦。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參加,讓想?yún)⒓拥膶W生有施展才華的舞臺,讓優(yōu)秀的學生能展示自己的才藝。
講故事不是讀稿件,講故事時不允許看稿子,這樣能讓學生事前作更充分的準備,還能讓學生“忘詞”時急中生智,鍛煉他們的思維。講故事力求進入情境,與情節(jié)發(fā)展合拍,輔助以態(tài)勢語言,當然不可以裝腔作勢。
三、評故事
學生講完故事后,老師不能不置可否,應該及時給予評價,當然也可以讓學生互評。
學生,自尊心都很強,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因此,評析時,一定要以鼓勵為主,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比如開頭引人入勝、情節(jié)扣人心弦、結尾令人回味、故事發(fā)人深省等,使講故事的人受到鼓舞,聽故事的人得到啟發(fā),在以后的活動中將亮點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評析故事,允許爭論,鼓勵發(fā)表不同見解,這樣,鍛煉了學生的口才,發(fā)展了思辨能力,提高了論說能力,這也為寫議論文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運用故事進行作文教學,“寫”“講”“評”三個環(huán)節(jié)中缺一不可,“寫”是前提,“講”為“寫”灌注了動力,“評”為“寫”和“講”施加了壓力。整個過程其關鍵在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深入挖掘出他們的內在潛能,或許他們會因此愛上作文,甚至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