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jù)詞語所在的語言環(huán)境,把不理解的詞語換成其他詞語,在這個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如仍能講得通,符合語言環(huán)境的特定意思,那么這個替換的詞語就可以作為不理解詞語的解釋。
例如:“前些天還暖和的如同陽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氣驟然變冷,空中布滿了鉛色的陰云?!睂Α绑E然”一詞的理解,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多讀一下這段話,讓他們想一想,把“驟然”換一個詞,看是否能講得通,這樣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到“突然”“忽然”,問題就解決了。
2.想象語言環(huán)境所描述的當時的情景,在上下文中理解詞語,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順”或“悟”。這種“順”或“悟”出來的意思,如讓學生表達詞意,他們可能說不準確,甚至說不上來,但已經(jīng)不會對閱讀造成障礙了。
例如:“武松走了一程,酒力發(fā)作,熱起來了,一只手提著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開,踉踉蹌蹌,奔過亂樹林來。”在理解“踉踉蹌蹌”一詞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想象當時武松吃醉了酒,不聽店家勸告,獨自走上景陽岡的情景。一路上東倒西歪,走路不穩(wěn)當?shù)臉幼樱敲词裁唇小磅怎咱勠劇北阌卸饬恕?/p>
3.詞語的上下文中往往就隱含著對該詞語的解釋。
例如:“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chǎn)資源。但是,如果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必將加速地球上礦產(chǎn)資源的枯竭。”這段話中的“慷慨”一詞學生不易理解,我們指導學生可著重理解“地球是無私的”,那么很自然地學生便會理解“慷慨”的意思了。
(山東省泗水縣教育局教研室張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