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華
慢性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動脈血管慢性病變所致的肺循環(huán)阻力增加、肺動脈高壓,進而使右心肥厚、擴大、甚至發(fā)生右心衰竭的心臟病[1]。臨床上以冬、春季節(jié)多見,常導致肺、心功能衰竭,重癥肺心病的病死率較高,本研究就本院近年來收治的患者給予相應的護理收到滿意效果,其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4~2007年我科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患者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齡52~82歲,平均年齡(65.7±4.5)歲,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肺心病的診斷標準。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肺心病屬慢性病,病程長,患者表現(xiàn)為悲觀、失望,拒絕與醫(yī)護合作,護理人員應耐心的解釋病情,解除思想上的包袱,消除顧慮,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多關心、體貼患者,是患者處于接受治療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對病情危重患者往往夜間更為恐懼不安,為減輕患者夜間恐懼,病室可開燈或讓家屬陪伴,護士加強巡視,以增強患者安全感。
2.2 保持呼吸道通暢,神志清醒患者應鼓勵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以保持呼吸道通暢,長期患病者體力不支、分泌物增多、咳痰不暢,則可加重肺部感染和支氣管阻塞,用有效濕化使分泌物充分引流,并定時更換體位,扣擊背部使痰易于咳出,神志不清者,可進行機械吸痰,需注意無菌操作,抽吸壓力要適當,動作輕柔,每次抽吸時間不超過15 s,以免加重缺氧。
2.3 吸氧指導 肺心病患者伴有呼吸衰竭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常伴有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宜采取低流量、低濃度持續(xù)給氧,流量1~2 L/min,濃度25%~29%,用氧期間應隨時觀察患者缺氧狀態(tài)有無改變,若患者呼吸平穩(wěn)、紫紺減輕、脈率減慢,則證明吸氧有效,吸氧管應每日更換。氧療期間注意事項:①保持氣道(包括鼻塞/導管)通暢;②監(jiān)測并維持恒定的吸入氧的流量/濃度;③密切觀察氧療效果;④防止交叉感染,所有裝置定期消毒,專人使用;⑤注意防火和安全,以防事故發(fā)生。
2.4 飲食指導 應給予患者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并限制鈉鹽的攝入,每日進水量不能超過2000 ml,以免增加心臟負擔。
2.5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 在用藥過程中隨時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意識、心率的變化,并做好記錄。若患者出現(xiàn)呼吸加深、缺氧程度加重,深昏迷等癥狀時,應注意肺性腦病的發(fā)生。
2.6 褥瘡護理 慢性肺心病患者長期臥床,易發(fā)生褥瘡,護理人員應經(jīng)常幫助其更換體位,在骨隆突部位墊軟墊,防止局部組織受壓過久,保持床鋪整潔,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
3 出院健康指導
因慢性肺心病經(jīng)常反復發(fā)作,在飲食上要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食物以增強抵抗力,并按時服藥,鞏固治療,防止著涼,預防感冒。解釋活動對身體康復的意義,注意培養(yǎng)患者的獨立性和堅持活動的意識,應有意識地鼓勵患者進行日?;顒樱⑴c患者共同制定活動計劃,按計劃進行有效地鍛煉,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又能改善心理狀態(tài),使患者擺脫依賴心理,增加生活情趣。在進行呼吸功能訓練、保證休息的同時安排適當?shù)倪\動,如散步、上下階梯、保健體操、太極拳等,運動的強度和時間應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確定,一般每次鍛煉從5~10 min開始,逐漸增加到每次20~30 min,每日2~4次。囑患者活動中如出現(xiàn)胸悶、心悸、氣急、發(fā)紺時應立即停止活動,臥床休息并吸氧。根據(jù)各方面情況,及時修改活動計劃。
4 小結
慢性肺心病患者如能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積極治療,肺功能的損害能夠得到較好控制,如治療和護理不當,發(fā)展成肺功能不全,將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對其實施健康教育指導,使患者認識到護理的重要性,積極配合治療,使疾病早日康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