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本身具有特殊而豐富的內在情感。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三維主體教學的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由此可見,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情感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一味追求知識的掌握,忽視情感的培養(yǎng),就不能很好的貼近學生的心靈,且有悖于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這樣勢必會造成語文人文性的缺失,讓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其實,文章并非無情物,蘊含在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思想情感為教師進行思想教育奠定了基礎。
在2008年全區(qū)初中課程改革探究課比賽現場,崇左市扶綏縣試驗學校的潘新鳳老師上了一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探究課,為初中語文課程改革進行情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啟示作用。潘老師在教學中將文章之情、學生之情和自身之情結合起來,以情動人,以情育人,讓學生在強烈感情的推動下學習探求,使情感和思想達到默契。
一.導入與結課創(chuàng)設情境,打動學生的心,激發(fā)學生的情。
(一)注重學生情緒和情感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學習語文離不開情感的參與,劉勰說過:“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钡珜W生的情感不是說來就來,說有就有的。這就首先要求教師必須自己傾情于胸,才能用激情感染學生。“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潘新鳳老師善于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策略,營造詩情畫意的文學氣氛,讓學生感受到了愛的震撼力量,理解了“愛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美,愛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
(二)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導入。潘新鳳老師在課堂的開始就與同學們談論剛剛閉幕的殘奧會,并播放盲人歌手楊海濤在殘奧會開幕式上的演唱,通過講述楊海濤成功背后的故事,引出本課《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另一個盲孩子的世界。一上課,潘老師就聯系殘奧會和盲人歌手楊海濤的故事來作為講解新課的導語,同時,用幻燈片展現海子的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讓盲孩子成為引發(fā)學生關注的焦點。通過這樣的課堂導入,既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又能將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注入課堂。潘新鳳老師首先讓學生感受到盲人對光明的渴望和對生活的熱愛,喚起學生的同情心,繼而自然的引出關于愛的話題,為后面創(chuàng)設愛的情感氛圍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創(chuàng)設結課情境。在師生共同完成課文小結之后,幻燈片上徐徐出現這樣的字幕:
我是幸福的
因為我愛
因為我被愛
學生帶著感動讀著屏幕上的話語,同時,潘新鳳老師播放了學生們所熟知的歌曲《感恩的心》及感恩畫面的MTV,然后師生合唱,老師帶領大家做心型手勢。視聽的完美結合,再次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加深了對課文主題——愛的感受,潘新鳳老師通過利用多媒體直觀材料,創(chuàng)造動情的意境,充分調動學生感官,讓學生感到“情韻在胸、繞梁不散”,使得課已結,意未盡。這樣的結課方式與之前的課堂導入遙相呼應,使學生再次掀起情感高潮,思想得到升華,性情得到陶冶。無論是課題的引入還是結束,潘新鳳老師都是利用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有了情感體驗,不知不覺受到了美好心靈的熏陶,“愛”深深地印在了學生心中。
二.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過程進行多樣化的朗讀,激發(fā)情感,陶冶情操。
(一)注重朗讀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潘老師沒有在課文內容分析上花費過多的時間,而是利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這篇童話的詩一般優(yōu)美的語言特點,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她先利用自身的朗讀優(yōu)勢朗讀有關自然段,挑起學生的情緒,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再指導學生注意朗讀的輕、重、緩、急,然后配著優(yōu)美的音樂聲分角色讀,齊讀,讓學生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領悟通過聲音傳達了出來。同時,潘新鳳老師通過具體的朗讀指導,利用學生的競爭心理開展比較性朗讀,鼓勵學生互相點評,誘導學生發(fā)現其他同學的長處,激勵學生勇于挑戰(zhàn)。在這種民主、平等而又互相激勵的氛圍中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積極性空前提高,對課文的理解也逐漸提高到了新的階段。
(二)注重引導學生朗讀的情感。教師范讀時潛心投入、情感充沛,把學生的情感充分調動了起來。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感受到被人關愛和關愛別人的溫暖與幸福。在潘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讀得津津有味,真正喚起情感的共鳴。并且,潘老師在指導學生帶感情朗讀之后,針對所讀段落提問,再到后來的配樂分角色朗讀,充分考慮了學生認知的過程,從低層次的感知性閱讀過渡到高層次的感受性閱讀。
(三)注重根據學生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多樣化朗讀。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法,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法,它有著其它教學法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翱诙b,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尤其是對那些富于情韻、語言優(yōu)美、朗朗上口的作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過程進行多樣化的朗讀更能讓人體驗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通過反復及多樣化的朗讀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在朗讀中體味涵泳,感情自然得到升華,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育人目的。這樣的教學效果是簡單的“說教”方式遠遠比不上的。
三.根據學生特點,引導學生感悟,將學生帶出童話。
(一)通過合作與聯想引導情感。潘新鳳老師把學生帶進充滿夸張、想象、童稚、純真的童話之后,在后面的合作討論環(huán)節(jié)中,繼續(xù)通過引導學生感悟,將學生帶出童話。在學生對整篇童話有了大致體會之后,潘新鳳老師讓學生討論這篇童話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并讓學生談談感想,問題提出后,前后座同學互相討論交流。討論結束后,對學生所說的“關愛弱者”,教師給予了肯定,繼而又引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這是從影子的角度來說的,可不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總結呢?”這一引發(fā),不僅要求學生進一步關注文本,而且也在邏輯思維能力上進行有意識的培養(yǎng),于是便引出了“盲孩子雖然殘疾,但沒有放棄生活和追求”、“愛自己,愛別人”、“感受生活的幸?!钡日f法。通過較為深入的探討,鍛煉了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并且以童話為鏡子,構建了幻想與現實的聯系。
(二)課堂教育與聯系生活相結合,提升學生情感。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童話都是文質兼美、情理雋永的名篇佳作。童話是一種兒童文學,它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常見體裁。初中童話教學可謂是學生“最后的童話大餐”。隨著思維的日漸成熟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初中生情感的指向日益廣泛,開始具有社會性情感,也有自我認知的態(tài)度體驗。針對這個特點,初中童話教學的層次應當在小學童話教學的基礎上有所提升,更注重培養(yǎng)少年兒童分析品味的能力以及聯系現實社會的意識?!睹ず⒆雍退挠白印肥且黄錆M了愛心的童話,潘新鳳老師在課文與孩子的內心建立橋梁,讓學生聯系生活談感想和體驗,從而更容易使學生把課文真正融入自己的內心,達到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關愛他人的美好品質的教學目標。
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特殊而豐富的內在情感。語文教育除語言教育功能外,更是一種愛的教育和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人用真善美充實內心,健全人格的教育。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僅要接受知識,培養(yǎng)能力,而且應得到價值熏陶,形成完美人格。畢竟,“文學即人學”。在學生體驗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如果善于借助內隱于文字材料里關涉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知識,引導啟發(fā)學生自己進行感悟,就能讓學生聯想到自己,聯想到他人,聯想到整個社會,進而生發(fā)出積極的情感,得到認知的落實。
李美旋,女,廣西師范學院語文課程教學論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