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辰
苯巴比妥又稱魯米那,臨床上主要用于焦煩不安、煩躁、癲癇大發(fā)作、頑固性失眠癥以及高熱、破傷風、腦炎等病引起的驚厥。但經過長期臨床使用,發(fā)現(xiàn)其亦有許多新用途,茲介紹如下。
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有人應用苯巴比妥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患者,可加快改善癥狀與體征,消退黃疸,降低ALT,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筆者認為,可能與苯巴比妥減輕肝細胞壞死,增加微粒體酶活性,加速膽紅素結合,促進蛋白質和核酸合成等有關。治療方法:苯巴比妥30 mg/次,3次/日,口服。30天為1個療程,必要時間隔7天用第2個療程,小兒用量可酌減。治療重型流行性乙型腦炎
據報道,有人應用苯巴比妥鈉注射液治療重型流行性乙型腦炎患者,均獲痊愈。用法:苯巴比妥2~4mg/kg體重,以生理鹽水或注射用水溶解為10%的濃度靜脈注射,1次/6小時,至抽搐停止或刺激時不再引起伸肌反應后,將劑量減半,肌內注射,1次/8小時,延用1天停藥。一般用藥2~4天。應用苯巴比妥治療重型流行性乙型腦炎,必須與包括使用東莨菪堿在內的綜合治療同時進行。乙型腦炎呼吸衰竭除腦水腫因素外,還有炎癥損害所致,這種情況則要慎用苯巴比妥鈉。
治療膽道蛔蟲癥
據報道,張氏應用苯巴比妥(魯米那)治療膽道蛔蟲癥患者20例,效果顯著。用法:口服苯巴比妥,100 mg/次,待腹痛消失后,再服左旋咪唑驅蟲。結果:20例服藥后5~10分鐘腹痛消失,且未再發(fā)作。苯巴比妥口服后被位于十二指腸乳頭部位的蛔蟲體部分吸收,通過抑制其神經活動便之處于安靜狀態(tài),消除因蟲體蠕動反射性引起乳頭括約肌痙攣性收縮,達到止痛目的,也便于蟲體從膽道排出。
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
宜在常規(guī)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苯巴比妥鈉。對有精神癥狀,意識障礙者更為適用。方法:苯巴比妥鈉4~8 mg/kg,肌內注射,2次/日,療程1~19天。用上藥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治愈率74%,總有效率84%,明顯優(yōu)于僅用常規(guī)綜合治療的對照組。苯巴比妥鈉可抑制兒茶酚胺引起的高代謝,防止腦內酸中毒;提高Na+-K+-ATP酶活性,減輕細胞毒性腦水腫,抑制腦脊液產生,降低顱內壓。此外,尚有抗自由基作用。
治療眩暈癥
苯巴比妥鈉100~200 mg/次,肌內注射:利多卡因50~60 mg(1 mg/kg)+50%葡萄糖注射液40~60 m1,緩慢靜脈注射,均1次/日。連續(xù)用藥至癥狀消失止。用上藥治療眩暈癥者,經1~3次治療后,癥狀消失率為100%。其中用藥1次癥狀消失者為61%,優(yōu)于單獨應用利多卡因治療的對照組。梅尼埃病、前庭神經元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原因所致眩暈,均可應用。嚴重肝功能障礙、II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病竇綜合征、肺心病等患者禁用。感冒、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者,宜同時對因治療。苯巴比妥鈉與利多卡因,可能與調節(jié)自由神經系統(tǒng)功能或改善內耳循環(huán)障礙有關。二者合用可以起到協(xié)同作用,故用于治療眩暈癥患者,收到顯著效果。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本病的發(fā)生與多種因子引起腦細胞損傷、血一腦脊液屏障破壞、腦水腫加重等有關。在應用苯巴比妥前,宜在吸氧、保溫、常規(guī)護理、支持療法、對癥處理以及應用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腦細胞正常代謝功能藥物和防治感染等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本藥。用法:苯巴比妥第1日20~25mg/kg,分2次靜脈注射:第2日起苯巴比妥4~5mg/(kg·日),維持治療。用苯巴比妥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可使癥狀消失而愈。與用地西泮治療的對照組比較,可明顯縮短病程,加速治愈。苯巴比妥清除自由基,減少兒茶酚胺釋放,提高葡萄糖運轉率,降低腦細胞代謝和氧耗量,從而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發(fā)揮對腦細胞的保護作用。
治療肝炎后高膽紅素血癥
肝炎后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是臨床上較麻煩的一個問題。尹氏應用苯巴比妥聯(lián)合藏茵陳治療36例肝炎后高膽紅素血癥,取得滿意療效。治療方法:治療組36例,取苯巴比妥30mg/次,藏茵陳4片/次,均3次/日,療程15天。對照組32例,口服小飛薊賓17mg/次,3次/日,門冬氨酸鉀鎂20m1+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1次/日,療程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