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麗
摘要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但我國存在巨災保險意識薄弱、投保率低、保險公司承保缺位等問題,建立和完善我國巨災保險制度顯得迫在眉睫。
關鍵詞巨災保險
中圖分類號:D922.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064-01
2008年對于中國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fā)生了里氏8.0級地震,地震在短期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頗大。據有關部分機構分析,本次汶川地震造成的全部損失可能在1050億-1900億元之間。但其中僅有很小一部分投了保險,這無疑將巨災險的問題推到了浪尖。雖然這些災害發(fā)生概率極低,預測難度大,但一旦爆發(fā),總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尤其近十年來,中國已成為繼日本和美國之后的第三大災害損失國家。據聯合國統(tǒng)計資料:上世紀全世界五十四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中,有八個發(fā)生在中國。民政部有關資料表明,中國每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500億至600億元人民幣,每天都要因此損失1億多元人民幣。但到目前為止,我國許多自然災害仍未列入保險責任范圍,因此建立專門的巨災險顯得迫在眉睫。
一、我國的巨災風險形勢
巨災是指由于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引起的大面積財產損失或人員傷亡事件。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國家之一,大量國土面積不同程度地受到地震、洪水、雪災等自然災害的嚴重威脅。據我國民政部統(tǒng)計資料,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人民幣500億~600億元之間,平均每天損失1億多。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中國進入新的災害多發(fā)期,自然災害發(fā)生頻率和造成的損失迅猛增加。這些災害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失,給人民群眾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2008年汶川地震,導致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50億-1300億元,周邊地區(qū)間接經濟損失300億-600億元,總損失達1900億元。這些巨災損失對于我國來說將持續(xù)發(fā)生,但是由于巨災制度的不完善,民眾巨災險意識的缺乏,保險公司承保的缺位,使得巨災問題在當前形式下顯得十分嚴峻。
二、我國巨災保險的現狀和問題
(一)我國巨災保險的現狀
1980年至1995年我國的巨災險有了初步的發(fā)展,各種財產保單和人身意外傷害保單的基本責任都包括了地震、洪水等風險責任。但1995年后把地震、洪水、臺風等巨災風險從基本責任中剔除,只將洪水作為特約附加險加以承保。
雖然5·12催生了《防震減災法》的修訂,但僅僅靠此很難滿足現實的需要,再則我國民眾保險意識的薄弱,保險公司承保的規(guī)避,促使我國制定完善的巨災保險制度非常迫切。
(二)我國巨災保險存在的問題
我國巨災保險起步晚,基礎薄弱,社會對巨災保險的認知度低,巨災保險的規(guī)模小,保障窄,巨災保險在巨災風險中的作用相當有限。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我國巨災保險保障體系的缺位。2006年6月,我國政府在保險業(yè)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關于保險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問題》中明確表示:中國要建立財政支持的巨災保險體系,即我國巨災保險體系實行的是國家財政支持的中央政府主導型巨災風險模式①。救濟也主要靠政府救助和民間集資,這將使民眾不愿采用市場分擔的方式涉足保險,巨災險將處于尷尬境地。
二是我國國內再保險能力不足。國內保險公司由于先進保險意識的薄弱,不愿將承保的險種分散經營,不善于利用再保險分擔風險,即使有再保險意識的公司,其再保險經驗缺乏,人才缺失。由此可以說,我國的再保險是基本缺位的,這與國際慣例大相徑庭。
三是社會公眾的保險意識薄弱。根據卡尼曼的前景理論,人們對風險的偏好取決于不同的前提,在“獲利”前提下人們是“風險厭惡者”;在“損失”前提下人們是“風險愛好者”。由此我們能夠得到以下結論,相比較“確定性較大但損失較小”與“確定性較小但損失較大”,人們往往更多地會選擇后者。②這是由于巨災風險發(fā)生概率低,民眾存在僥幸心理兩方面原因造成的。同時災后政府和民間給予的經濟援助,使得人民群眾自發(fā)購買保險的意識越發(fā)不強,對政府和社會產生過度依賴,從而制約了巨災保險投保的發(fā)展。
三、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完善
(一)加強政府在巨災保險制度中的作用
目前我國巨災保險體系實行國家財政支持的中央政府主導型巨災風險模式。由此我國政府正式介入巨災風險管理,然而國家在具體執(zhí)行中應有明確的定位。此次汶川地震凸顯出我國政府主導巨災風險模式的弊端。由于災后重建主要依靠政府和民間集資,民眾對政府的依賴性和對巨災風險的僥幸心里更加強烈,不愿通過商業(yè)保險分散風險,這無疑加重了國家的風險承擔,加重了納稅人的負擔。因此,政府不宜作為惟一的巨災風險損失承擔者??v觀國際經驗,各國巨災保險模式除了發(fā)揮政府財政支持外,離不開商業(yè)保險的作用。例如、美國的NFIP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巨災風險的承擔,但政府也扮演了相對獨立的角色,其承擔的風險受到嚴格的控制③。因此,建立政府與商業(yè)保險公司合作的巨災保險模式,通過政府和保險公司對損失的共同分擔,無疑將完善我國巨災風險控制和防御體系,達到大災之后保證賠付,穩(wěn)定社會的目的④。
(二)加快巨災保險相關法律制度出臺
巨災風險普及面廣,配套立法是開展相關工作的基礎。從1980我國巨災保險初具模型至今,我國關于巨災保險的法律幾乎空白。在國外,一些國家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巨災保險制度。例如、美國早在1938年就通過了《聯邦農作物保法》,日本早在1966年就通過了《地震保險法》,為促進地震保險的進一步發(fā)展,鼓勵居民投保地震險,后來又相繼頒布了《地震保險相關法律》、《有關地震保險法率施行令》等法律文件。為了形成完整的巨災保險體系,立法先行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巨災保險立法是跨部門,跨行業(yè)的多層次工作,需要相關部門的協作完成。
(三)建立巨災保險再保險體系
巨災保險的風險性較強,為了分散風險,必須建立再保險體系。而目前為止,我國的再保險公司只有一家,其硬件和軟件尚不健全。據了解,入世后國際知名的瑞士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等已紛紛進入中國保險市場,中國的再保險公司面臨機遇和挑戰(zhàn)⑤。在當前形式下,有必要大力發(fā)展我國的再保險體系。通過再保險分散風險,并鼓勵利用國際再保險市場分保。
(四)建立巨災保險資本市場
目前,發(fā)達國家除了利用再保險等傳統(tǒng)方式分散巨災風險,還開發(fā)了一系列的保險衍生品。美國和日本等國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風險,將巨災風險轉入資本市場。即由保險公司承保巨災險,投資銀行將各類巨災險證券化,投放市場,利用此將巨災損失的風險轉移給投資者。我國保險業(yè)已經儲備了大量的資產,可以利用資本市場吸收巨災損失,這有助于繁榮資本市場,同時為保險公司提供強大的資金來源,提高承保能力具有化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