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苗
摘要我國的《合同法》把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規(guī)定為效力待定合同,與法理上同大陸法系的法國,德國,日本民法不同,導致《合同法》相關法條間的矛盾與沖突。本文從權利人的角度,第三人角度,社會公共利益與立法宗旨三個角度闡述了無權處分合同應確定為有效的合同。
關鍵詞無權處分善意取得善意第三人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350-01
我國《合同法》頒布之后,針對第51條處分的規(guī)定,學界多有爭議《合同法》第51條規(guī)定:“無權處分的人處分他人財產(chǎn),經(jīng)權利人追認或者無權利處分的人在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說明這類合同為效力待定合同。由此,提出的問題是該法條與相關善意取得制度規(guī)定的規(guī)定如何解決?合同的效力究竟是確定的有效、無效,還是效力待定?相關權利人,無權處分人,相對人的權利如何保護?
一、無權處分的概念
所謂無權處分,是指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chǎn),并與相對人訂立轉讓財產(chǎn)的合同。一方面行為人沒有處分權或處分權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行為人是以自己和名義實施的處分行為。
對無權處分的效力探索,必須探究立法者對該制度設計的目的.無權處分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既要保護真正的權利人,又要保護善意的相對人。如果在保護真正的權利人與善意的相的人之間發(fā)生沖突時,應當側重于保護善意的相對人,這不僅符合無權處分制度的立法目的,也符合現(xiàn)代民法的整體發(fā)展趨勢。
二、從權利人角度看,沒有必要規(guī)定無權處分合同為效力待定合同
無權處分人沒有處分權但實施了處分行為,此舉直接損害了權利人的財產(chǎn)利益.確認并保護權利人的財產(chǎn)利益是物權法的核心精神。如果財產(chǎn)所有權已轉移但買受人主張善意取得保護不成立的情況下,權利人并沒有喪失對無權處分物的所有權,權利人完全可以以其對處分物所享有的財產(chǎn)權行使處分權,物上請求權或損害賠償請求權,也即受讓人不是善意或雖是善意但尚未取得占有,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在受讓人善意取得無權處分物的情況下,按照一物一權主義,權利人已經(jīng)喪失了對無權處分物的所有權,他當然不能自居所有權而對無權處分行為予以追認或使處分人獲得處分權。由此,人們得知,合同有效無效對此并無影響,合同效力根本不影響權利人利益。
三、從第三人角度分析,無權處分合同均應為有效合同,理由如下
其一,在交易相對人構成善意取得其它情況下,其前提是法律先認定無權處分行為無效,但由于第三人為善意,法律例外地讓其保有標的物。與此無異于先打第三人一記耳光,再用標的物的所有權進行撫慰.筆者認為,法律對第三人這樣,不如直接規(guī)定無權處分行為效力不因無權處分的事實受到影響,以便更充分地體現(xiàn)法律保護第三人和交易安全的一貫立場。
其二,將其規(guī)定為生效行為,在第三人尚未取得所有權情形下,生效行為更有利于保護第三人利益。因為,在善意取得不成立的情況下,如果無權處分合同為有效合同,買受人(第三人)可以向其主張違約責任.如果合同為無效合同,買受人只能主張締約過失責任。而違約責任相比締約上過失責任,更有助于保護買受人的利益,因為違約責任承擔之一是繼續(xù)履行,這使得買受人有實現(xiàn)合同目的的可能;即使不能通過繼續(xù)履行實現(xiàn)買受人(第三人)的交易目的,違約責任的損害賠償,也常比締約上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更能彌補交易相對人的損失。
其三,債權合同生效后,才發(fā)生合同的履行問題,也才會有可能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不應當因為義務人有可能無法履行義務,物權變動有可能不會實際發(fā)生,就當然地否認債權合同的效力。
四、從我國《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來看,無權處分合同為有效合同
無權處分人與買受人之間的轉讓無權處分物為標的的合同,其效力情況既不會因權利 人的追認或無權處分人事后獲得處分權而變得有效,也不會因其相反而變得無效。一句話,其效力狀態(tài)不取決于合同關系相對人以外的第三人。合同的法律效力,原則上應局限在合同當事人之間,此乃合同相對性原則的根本性所在。當我們因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進行規(guī)制,特別是在確定權利人追認行為的法律效果,不能背離該原則的精神?!逗贤ā返?2條前四款的規(guī)定明確地表達了這樣一項法治原則:國家要盡可能地不要干涉私的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只要這些權益關系對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不產(chǎn)生危害。雖然無權處分行為因缺乏法權基礎而損害了權利人和私人利益,但并沒有直接損害國家或社會利益。
至此,結論是: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不受轉讓標的物處分權有無的影響,在其滿足了合同生效的條件且沒有無效的法定原因時,其就確定地在當事人間生效了。因無權處分而在權利人與無權處分人之間產(chǎn)生的法律關系,已如上文分析的那樣,純屬財產(chǎn)人的財產(chǎn)權利受到妨害或侵犯引起的物權法律關系,物權作為對世權,其確定的權利主體可以憑其所享有的物權,得以對抗其它任何法律主體。合同債權作為對人權,其產(chǎn)生,后續(xù)和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以當事人之間法律認可的合意為基礎,以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和公序良俗為原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對權利人來講,在標的物權利沒有轉置第三人的情況下,他完全可憑物的所有權而行使物上請求權或主張侵權的損害賠償;在物的所有權或其它物權已轉置第三人情形下,原權利人當然不能自居所有權而主張合同無效。對第三人來講,合同確立有效更有利于保護其利益,這就在當事人之間從事交易形成激勵機制,使其對交易產(chǎn)生安全感,并大膽從事交易??傊?將無權處分行為效力的確定,必須符合經(jīng)濟的客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