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秋
現(xiàn)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前提和保證。
傳統(tǒng)教育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壟斷者、傳授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處于被動的、從屬的地位。如果把知識比作食物,那么課堂師生關系就像“填鴨式”:教師覺得食物對學生來說非常有營養(yǎng),于是便不擇手段地滿堂灌,唯恐學生吃不飽,而全然不顧學生是否有食欲,也不管學生是否消化不良。當然也有“高明”的教師,事先將食物咀嚼得很細碎,然后一點一點地喂學生。其結果是窒息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摧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是現(xiàn)實的社會成員之一,有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并且受多元文化的沖擊,有自己的思想,不是任由他人塑造的。
新課程實施,給師生關系增添了更有實效,更人性化的內涵。要求師生關系向“共享式”的角色轉化:面對美味食物,師生共同進餐,一道品嘗;而且一邊吃一邊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塊朵頤的樂趣。在共享的過程中,教師當然會以自己的行為感染帶動學生,但更多的是和學生平等享用的同時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強迫學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允許學生對各種佳肴作出自己的評價。在愉快的共享中,學生味道十足,回味無窮,師生都得到滿足,獲得營養(yǎng)。這樣的老師是站在學生位置上看待學生,能進行換位思考,充分了解學生的需要和心態(tài),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為了學生的求知和全面發(fā)展,并及時肯定學生的任何微小的進步,理解學生出現(xiàn)差錯的原因,教法恰當?shù)皿w,師生關系親密無間。
如何構建“共享式”的師生關系呢?本人認為“共享式”的師生關系不僅體現(xiàn)在老師課堂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創(chuàng)造性中,也體現(xiàn)在老師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性,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狀態(tài)中。具體從以下六個方面去理解落實。
一、 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師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教師是法官,學生是被告。教師居高臨下、義正辭嚴地宣判,學生服服帖帖、小心翼翼地接受。而現(xiàn)在的課堂老師要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而不是一心只盯著教學內容的講解。在課堂開始的時候,老師說:“……現(xiàn)在,就這個問題,我們一起探討,共同來解決?!倍皇钦f:“這節(jié)課我講的內容是……”只有變“我講你聽,我教你學”為“我引導,你完成,你動手,我也動手”,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會提高,學習的興趣也變得濃了起來,課堂才會有生機,學生才會興味盎然。
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tǒng)的高高在上的知識權威者的身份,并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與指導:教師應幫助學生制定適宜的學習目標,確認和協(xié)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并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教學中的各種情況,設想下一步如何組織、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通過各種適當方式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交往互動中共同發(fā)展;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二、 新課程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方式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指導之間的關系,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情境,合適的階段,開展非指導性教學。
歷史與社會課增加了許多探究活動,有的提供了許多供學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結論直接呈現(xiàn)在教材中,意在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探索。對于這些探究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給學生自主活動提供機會和空間,不要越俎代庖,代為探究,更不要以“講授探究”代替“親歷探究”。如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第22頁提供了1998年日本進口的主要工業(yè)原料所占百分比、1998年日本主要產品占世界市場的百分比,以及日本主要工業(yè)原料來源、日本主要產品的輸出地。這些數(shù)據(jù)和圖片,充分表現(xiàn)出日本加工貿易經濟的特點。學生通過對這些原始素材的探究、思考,是能夠分析出日本經濟的特點的。我們應該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引導他們對這些圖表進行自主解讀和探討,而不要一上來就直接講出日本加工貿易經濟的特點是什么。
三、 新教材允許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實踐中要為學生發(fā)展個性留出充分的發(fā)展空間
有些探究性活動沒有標準答案,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如歷史新教材的動腦筋活動與探究等欄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爭議的問題供學生探究,如提供兩種不同的觀點,要求學生“判斷:他們誰說的有理?”同時更有較大的活動課《秦始皇功過的辯論》,以激發(fā)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和獨特見解。
四、 新課程、新教材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少數(shù)尖子生,這就要求教師關照個別差異,給吃不飽的學生另外提供補充性挑戰(zhàn)
教育不是要把每個人都培養(yǎng)成高、精、尖人才。新課程的目標是:學有價值的知識,學必需的知識,學切合每個人發(fā)展實際的知識。
如果說我們原來的課程教材使班級里中上游的學生能夠獲得成功,中下游的學生感覺吃力的話,新的課程教材則強調讓大多數(shù)學生都成功。新課程、新教材強調面向全體,減輕負擔,刪減那些超出多數(shù)學生接受能力的過于深難的內容,并從總體上控制必修課知識學習總量,這樣做同時也是為了給探究和創(chuàng)造等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機會,在學習總量和難度上畢竟比原來降低不少,因此產生比例更多的學生吃不飽的問題也是自然的,這就要求教師針對個別差異,因材施教。
五、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關注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
我們要在思想上把握改革思路,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如動手能力、科學交流能力等探究素質)與人文素養(yǎng)(包括視覺藝術素養(yǎng)),強調環(huán)保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強調口語交際,等等。新課程所強調的這些素質中有一些是紙筆測驗等考試方法所無法涵蓋或無法充分測查出來的。如果教師在實踐中只重視考試所關注的那些方面的素質,勢必使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均衡、和諧發(fā)展這一課程追求最終落空。這要求課程教學的設計符
合學生的心理和發(fā)展特點,關注、關照學生的需要、興趣、追求、體驗、經驗、感覺、困惑、疑難等。
六、 新課程強調老師的評價方式要多元化,在實際中不斷改進自己的評價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促進學生
終身發(fā)展的新的評價模式
傳統(tǒng)的紙筆測驗不能夠體現(xiàn)和反映學生的所有素質和潛能,如道德品質、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因此評價內容、標準、方式要多元化。如實行心理安慰評價:在課堂上,當學生在回答出一個問題,想出一種解題方法,或是提出一個問題的時候,教師都應該給與及時的鼓勵性的評價,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還有根據(jù)課堂教學情境,實行隨堂表演評價:如上《環(huán)境保護》這節(jié)課時,因為本節(jié)內容只是介紹性知識,所以我采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分別對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家居污染和綜合治理四個方面在課堂上分組進行討論,再讓他們上講臺匯報。結果學生的表現(xiàn)出乎意料的好,很多同學紛紛搶著登臺亮相,其中不乏機智和幽默,課堂氣氛極為熱烈。若用以往的方法來評價,我們只能從學生的語言表述中是否有科學性錯誤來打分,但是如果我們摒棄原有的觀念,在具體情境中來評價學生在這次活動中的表現(xiàn),應該說更加科學合理。比如有些同學表現(xiàn)得思路清晰,有些同學語言表達能力很強,有些同學很幽默,有些同學表現(xiàn)出很強的社會責任感。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共享”式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體會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tài)度和情感體驗,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在與學生的平等交流中,與學生共同活動中,同學生一道,在輕松的氛圍下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切合自身的發(fā)展提高,這便是我對新型師生關系的認識。
(樂清市柳市鎮(zhèn)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