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許慎對“木”部字解說時使用了多種訓釋方法,在《說文解字》名物詞訓釋方式中極具代表性。歸納整理這些訓釋方法,對系統(tǒng)掌握字的形義關系,學好古代漢語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字名物詞形義訓釋方法
《說文解字》是我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聲讀的字典,它記載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學者甚至據(jù)此稱其為漢代的百科全書。本文以“木”部字為例,探析許慎對名物詞的訓釋方法。
一、訓釋方法的整理
將《說文》對”木”部字的解說方式作以歸納,可以得出以下10種小類:
許慎在對”木”部字字詞說解時使用的10種訓釋方法,從性質(zhì)上歸納,可以粗略歸為5種。一是解物,如方法1、2、3、4。解物,是指描述其屬性、形態(tài)、功用等。例如:
(1)果,木實也。從木,象果形在木之上。
(2)樹,生植之緫名。從木尌聲。
二是說名源,如方法5。解釋該名物的得名緣由。例如:
(1)槇,木頂也。從木眞聲。一曰仆木也。
(2)楷,木也。孔子冢蓋樹之者。從木皆聲。
三是解釋異名別稱,如方法6、8。方言詞就是某一個名物在正名之外的異名或別稱。例如:
(1)楣,秦名屋聯(lián)也。齊謂之檐,楚謂之梠。從木眉聲。
(2),臿也。從木聲。一曰徙土紀,齊人語也。
四是用大類別詞或上義詞解釋某一名物,如方法7。這里被釋詞是釋詞所代表的一類或一屬中的某一個小類。例如:
(1)橙,橘屬。從木登聲。
(2)案,幾屬。從木安聲。
綜觀以上這些解說方式,它們在《說文》對名物詞訓釋方式中具有代表性的作用。在這10中訓釋方法中,倘若再加以分析,會發(fā)現(xiàn)第2、3、4、8種方法更具有優(yōu)勢:它們體現(xiàn)了名物詞之不同于一般語詞的特點。而第8種則反映了名物詞一名多指的特點。
二、“A,B也”的訓釋方法
表面上來看“A,B也”的形式表示的是同義詞,實際上“A”和“B”之間的關系是多重的?!袄?果也?!笔且怨裁栣寗e名?!癆,B也?!薄癇,A也?!笔腔ビ枴癆,B也?!薄癇,C也。”“C,D也。”屬于遞訓?!癆,B也。”,“C,B也。”屬于同訓。本部分著重就互訓和同訓作進一步的探討。
據(jù)統(tǒng)計《說文》共139對互訓詞,而木部共有16對。占1/9。
(1)枏,梅也。梅,枏也。
(2)梓,楸也。楸,梓也。
遞訓:(1)桃,果也。,冬桃。
(2)柀,檆也。檆,木也。
同訓:(1)栟,栟櫚也。椶,栟櫚也。
(2)檵,枸杞也。杞,枸杞也。
當然,如果能跳出來看,說文中還有一些字的訓釋采用的是“混套”的出理方法,這種方法極易引起理解上的混亂。例如:
(1)檟,楸也。椅,梓也。梓,楸也。楸,梓也。
(2)株,木根也。柢,木根也。根,木株也。
用這種“A,B也?!钡姆绞奖磉_詞語的同義關系,在訓釋方式上來看,同義關系的內(nèi)部存在著差別。
互訓的詞語由于兩個詞語的意義是相同的,這就很容易產(chǎn)生同義復詞。就“木”部字而言,今天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可以看到如下詞語:“棟梁”、“橋梁”、“枯槁”、“根株”。這些詞語是將意義相同或極為相近的詞語組合到一起,來表達一個意思。
此外有些訓釋還帶有語音方面的特點,例如:枯--槀、柭--棓有雙聲的特點。榮--桐、榖--楮、橿--枋、桃--、標--杪具有疊韻的特點。這里的音的、和義之間的關系還值得進行深入研究。
三、“木”部字中的爭議之處
就“木”部字內(nèi)部來說,《說文》中有些字的解釋不準確,甚至個別字在收錄過程中還沒有認清楚所采用的是本意還是引申義。有的字許慎并沒有認清楚它的形旁,例如:“梟”,“不孝鳥也。日至,捕梟磔之。從鳥頭在木上?!睆脑S慎的解釋上來看“梟”應該是一種鳥,即今天所說的貓頭鷹,那么這個字應該歸入到“鳥部”而不是位于木部,這個字和木部之間沒什么關系,如果說有關系也只能是這個鳥習慣在樹上露出頭來。相關部首如“林部”、“東部”、“叒部”都應該歸入到“木”部之中,因為這些部首下的字在意義上不光與樹木有關,而且它們的形符也是“木”字,不必單獨列部,劃分太細。例如:
[1] 東, 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凡東之屬皆從東。
[2] 林,平土有叢木曰林。從二木。凡林之屬皆從林。
結語
學習古代漢語往往要注意的是它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點,尤其要從其音、形、義著手加以分析。由于漢字是語素文字,音、形、義之間往往存在著直接或者間接的聯(lián)系。傳統(tǒng)的小學力圖找出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規(guī)律,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說文解字》就是其中的不朽之作。如果在學習過程中能對說文解字這類字書加以合理運用,就能系統(tǒng)的掌握字的形義關系,收到以簡馭繁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曹先擢、蘇培成:漢字形義分析字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作者簡介:張沈園(1986-)女,遼寧遼陽人,渤海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