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淑良
心理學家史京納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由此發(fā)現(xiàn)在學習方面,有良好行為得到獎勵的動物比有不良行為而受到處罰的動物學得快得多,而且也更能記住所學的知識。所以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要盡量多表揚鼓勵學生,少批評學生。然而,對待學生的某些問題,班主任也不能一味地只表揚鼓勵,批評仍不失為一種好的教育手段。班主任工作更多地擔負著教育學生的職責,如何恰當?shù)赜煤门u這一教育手段,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然是每一位班主任應認真思考和解決的。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經(jīng)驗,談談班主任如何用好批評這一教育手段。
一、確立積極的批評目的
教育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批評往往是為了喚起學生對自己不良行為的警覺,讓教師能主動地(或被動)地限制和制止學生的不良或錯誤行為,進而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向著正確方向發(fā)展。班主任在批評學生時并非是為了讓學生難堪,所以不應諷刺、挖苦。倘若傷到學生的自尊,會使學生有“老師的批評不是為我好,而是挖苦我”的感覺,從而使其產(chǎn)生反感和抵觸情緒。許多學生表現(xiàn)為表面答應但心中不服,這種“口服心不服”的學生,常會在暗地里給班主任更多的難堪,讓班主任工作更難做。所以,批評學生一定要有積極目的,誠心誠意地幫助學生。當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批評是善意的、負責任的時候,批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堅持科學的批評原則
做事、做人要講原則,班主任批評學生時也一樣要講原則。班主任批評學生時應堅持就事論事、人格平等、以理服人和一視同仁四個科學的原則。
1.就事論事原則
當學生犯錯誤時,要批評的首先是他這種錯誤的行為,而不是批評學生這個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直接批評人只會引起學生的抵觸,學生甚至不明白為什么會受批評,不知道要改些什么;而批評他的錯誤行為會使學生明白為什么會被批評,需要改進什么,而且又不傷害學生的自尊,這才是批評的目的。其次,在批評時還要做到就事論事、就問題談問題,不要把以前和這次沒有關系的錯事拿到一起來講,不能一味斥責“你以前又怎么怎么樣了”,更不能說“你怎么搞的,舊病未治新病又來”,否則就會讓學生誤認為你揭老底、算舊賬,不是為了讓人改正錯誤,而是為了讓人難堪。這樣做往往會適得其反,達不到幫助學生的目的,只會讓學生覺得班主任喜歡用老眼光看人。這樣不但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更可能產(chǎn)生完全相反的結果。因此,班主任要學會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人,對待學生,堅持就事論事原則。
2.人格平等原則
在批評學生時,老師絕不能“我以班主任身份和你說話”,這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是不會收到任何效果的。當學生犯錯的時候,如果沒有給學生申辯的機會,讓學生有話難說、有理難辯、有苦難言,不管老師講得有道理還是沒道理,講得符合實際情況還是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學生根本沒法聽進去,老師的力氣等于白費。其實,允許學生對自己的不良行為有一個看法和說法,允許他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申辯的機會,這是師生平等的最起碼、最根本要求。師生之間只有做到互相尊重、坦誠相待,才能以心換心,使教育批評效果達到最佳。
3.以理服人原則
“以理服人”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學生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正在成長和發(fā)展中的學生呢?學生階段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是培養(yǎng)品質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沒有正確思想的引導和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學生是難以成才的。因此,對有錯誤的學生,只能耐心地跟他們擺事實、講道理,不僅讓他們“知其然”還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對于講歪道理的學生,要指出他們的錯誤所在,以此來提高他們懂道理、講道理的自覺性;同時班主任的批評言語必須誠心誠意、富有人情味。教師要用一顆熾熱的心去關懷學生,真心實意幫助他們,喚起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讓學生聽后覺得你是真心為他好,設身處地為他著想,不是跟他過不去,更不是要讓他難堪。否則,教師冰冷的態(tài)度、過重過激的言辭,都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增加說服的難度。
4.一視同仁原則
教師不管面對的是平時表現(xiàn)較好的學生還是調皮任性的學生,都要一視同仁,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偏袒。特別是對成績好的學生,更不能偏重。這對于老師來說的確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即使是做錯同一件事,對于平時各方面表現(xiàn)較好的學生,老師往往會無意識地往好的方面去想,認為是偶然的或是無意的,常會有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因而會寬容、理解;而對于平時表現(xiàn)較差的學生,老師常會往糟糕的方面去思考,投以異樣的目光,認為是必然的或是故意的,因而常會小題大做、百般刁難,又是批評又是檢討,很少會輕易放過。教師無意中形成的這種厚薄分明之情,對那些更需要關心、幫助與鼓勵的表現(xiàn)較差的學生來說,會讓他們因教師的不公而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并促使他們對抗情緒的高漲,從而更增大了班主任的管理難度。
三、注重批評的時效性
學生做錯事后,要及時處理、趁熱打鐵,切忌拖拉,因為如過后處理就起不到應有的效果。而在批評學生之前,不要急于讓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和向老師說明原委,而是讓學生站著或坐著,靜思幾分鐘,讓學生自己有一段時間整理思緒,調整心態(tài)和情緒。因為在平心靜氣時,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古人常說,“靜坐常思已過”“閑談莫論人非”,讓學生靜思已過,確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特別是在學生情緒失控時更要這樣。記得有一次,排隊買飯時我班一個學生和另一個插隊學生打架。我知道后,把他帶到辦公室,讓他坐下來,面對著我看著,足足過了十來分鐘。學生對我說,“老師這樣望著我干什么?”在學生主動說話的情形下,我趁機耐心地講:“通過你的表現(xiàn),看到你由不理智到理智的轉變,我感到心靈巨大的慰藉,你有了很大的進步?!睂W生此時既感輕松又感后悔,于是接下來問題的處理和說服教育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所以批評時一定要給學生自由支配和思考的時間,這樣會有更好的效果。
四、注意批評的場合
“交流”要有良好的氛圍,而這種氛圍是可以營造的。一個合適的場合是形成良好氛圍的必要條件,而良好氛圍又是達到批評目的的關鍵因素。對于學生犯錯誤,不宜在班里批評,不要當眾批評,也不能點名道姓,要盡量照顧到每個學生的自尊。如今的高中生都有十六七歲,有較強的自尊心。即使犯錯誤,在他人面前也需維護自身的尊嚴,不希望更多人知道其隱私。為此,班主任需特別注重尊重學生,了解他們的心理,不在大庭廣眾之前批評,不在班上當著其他學生的面批評。而要在背后人少、安靜的地方,最好是在班主任和學生兩個人之間進行,這種做法最易被學生接受,也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因此,要時刻記住,我們批評的目的只是使對方回到正確的航向上來,而不是去貶抑他的尊嚴。俗語講得好:“人要臉,樹要皮?!泵孀邮亲鋈俗饑赖囊环N外部表現(xiàn),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去貶抑他人的自尊。保住學生的面子,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實證明,給學生一點面子,便是給做好班級工作多留一條道路。
五、創(chuàng)新批評的方式
以前對犯錯誤的學生往往就是寫檢討、寫保證,或通知家長到校處理,這些方式雖有一定的作用,但成效不顯著。甚至有學生寫了許多次檢討還是不斷犯錯,并沒有多少改變。針對此情況我在班里做過調查,幾乎所有的人都反對班主任這樣做,并強調多給學生一些機會,因為很多時候他們犯錯誤都不是故意的。因此,班主任不能動不動就告知家長,這一點學生特別反感,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為自己讀書辛勤勞動,夠操心的了。如再讓他們操心,就會過意不去。因此,學生需要老師給他們一個機會,班主任也完全可以給學生這個順水人情。因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有錯必改,就是好學生。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就是這樣的,進于初次犯錯誤的學生,我總是給予一個機會,告訴這些學生此次不通知家長,給個改錯的機會,以后若重犯錯誤就通知家長使學生的心理受到震懾。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給了學生機會,何樂而不為?
六、建立長效的批評機制
俗話說:“送上馬,扶一程?!笔苓^批評的學生,心理上肯定不舒服。因此,班主任、班干部、其他人等都要“送一程”。即多交流、多關心、多鼓勵、多照顧這種學生,用賞識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并及時表揚,這樣才會使學生在批評之后,以一種積極、向上、健康的心態(tài)發(fā)奮圖強、追求上進。
總之,在班級管理中,批評學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一般要以正面引導為主,不要動不動就批評學生。但在必要的批評中又要講求藝術與方法,這就更能使學生感受到教育藝術的魅力,給學生的發(fā)展搭建一個更加健康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