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高
批評是教師無法回避的教育方法,但批評得不好,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矛盾激化;批評得好,則可以春風化雨。
2008年10月,浙江某中學老師被學生丁某掐死在家訪途中。據(jù)報道,丁某父母離異,由外公外婆撫養(yǎng)。他常曠課,一般都是為了去上網(wǎng)。他性格孤僻,不合群。那天,該學生曠課,這位老師批評他的行為不軌,要同他回去核實曠課原因,結(jié)果發(fā)生慘劇。該老師在這起事件中堅守的是學校紀律這一原則,這是許多教師非常習慣的教育方式,也是經(jīng)常使用的批評武器,但恰恰是由于這一點執(zhí)著也改變了一切,這激起了學生更多的不良情緒。
我們應(yīng)該意識到,對一個常犯錯誤的學生來說,根由大多不是認知問題,而是情緒問題。即便是認知問題,受到嚴厲批評時也即刻變成情緒問題,他可能會用沖動的方式尋求需要的即刻滿足,即只滿足本能需要,而不管滿足手段的社會性質(zhì)。講求藝術(shù)的批評不是直擊學生行為的對錯,不是正面沖撞學生的情緒,急于改變學生的認知,那樣做等于放棄了批評的效果,而應(yīng)該小心避開學生的不良情緒,冷卻、排解他的不良情緒,為改變其認知和行為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心理接受環(huán)境。
也許,春秋時期的政治家、外交家晏子的一次進諫可以給我們教師一些批評的啟示。
晏子愛國憂民,敢于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我們知道“伴君如伴虎”,話說得不好,不僅君主不聽,還會惹來殺身之禍,然而晏子屢逆君意,卻君臣相歡,這得益于他的批評藝術(shù)。
《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一匹心愛的馬突然死了,齊景公大怒,下令把養(yǎng)馬的人抓來肢解。左右武士正想動手,晏子上來制止,對齊景公說:“殺人總得有個方法,請問堯舜肢解人的時候,從身體的什么部分開始?”堯舜是傳說中的仁君,不會因為一匹馬而殺人,自然也沒有殺人肢解之法,齊景公知道晏子的意思,就說:“那就不肢解吧,把他交給獄官處死算了?!标套佑謱R景公說:“這個人的確該死,但是他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請讓我說說他的罪狀,讓他死個明白,您說好嗎?”齊景公同意了,于是晏子就開始數(shù)說他的罪狀:“你犯了三條大罪:國君讓你養(yǎng)馬,你卻把馬養(yǎng)死,這是第一大罪;所死之馬又是國君最喜愛的,這是第二大罪;因為你養(yǎng)死了馬而使國君殺人,百姓聽說之后一定會怨他,諸侯聽說之后一定會輕視我國,這是第三大罪。今天把你送到監(jiān)獄,你知罪嗎?”齊景公喟然而嘆說:“請你把他放了吧!不要傷了我的仁愛之名?!?/p>
晏子實在是諳熟批評的藝術(shù)。
第一,用幽默、機智的語言緩解氣氛,冷卻情緒。在君侯暴怒、劍拔弩張的關(guān)鍵時刻,晏子一句“請問堯舜肢解人的時候,從身體的什么部分開始”的戲謔,一下子讓整個氣氛變得滑稽起來,估計在場的人連齊景公在內(nèi)都會忍俊不禁。就是這一點點情緒的松動使景公的心理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也使整個事件的改變有了可能。批評不必苦口婆心,批評不必據(jù)理力爭,批評更不是疾言厲色,不是劍拔弩張。寬松的心態(tài)和幽默、機智的語言可以春風化雨。
其次,避其鋒芒,給雙方留有余地。晏子對景公的批評采用了指東打西、指桑罵槐的策略。表面上聽起來他是在扎扎實實地罵養(yǎng)馬的人,仔細琢磨卻字字句句落在景公身上。景公若聽出來,接受了,顯得他明鑒;景公如果裝聾作啞,也不損君臣關(guān)系;景公若要發(fā)作,似乎也沒什么充分理由。一句話,晏子對景公是給足了面子,也留足了余地。批評者要是得理不饒人,理直氣壯,可能會使矛盾激化,事與愿違。
第三,引導當事人深入認識不良后果。批評的關(guān)鍵是能跳出事件本身,以更寬闊的眼界去觀照事情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尤其是要幫助對方分析后果。晏子用歸謬法清楚地告知景公此舉的后果是損害個人和齊國的形象,這不能不讓景公三思。
第四,批評不擴大化,要就事論事。晏子只是告訴齊景公這件事可能的后果,沒有列數(shù)罪狀,牽及其余,要是加一句“你這人一貫如此”,可能就麻煩了。
另外,我們要認識到,批評要有藝術(shù),前提是批評者自己必須有好的情緒狀態(tài)。晏子要是對景公的行為勃然大怒,厲聲呵斥,大概不只是養(yǎng)馬人丟命,晏子自己也會陪命。晏子能出此高招源于他的冷靜。有的老師一看到學生犯錯就怒不可遏,看起來是為對方好,實際上完全只剩下自己了。那是發(fā)泄,不是批評。
還須看到,批評要有效,批評雙方必須有很好的互信關(guān)系。故事開頭提到,晏子“愛國憂民,敢于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晏子輔政長達40年,竭心盡力拯救內(nèi)憂外患的齊國,在對外斗爭中捍衛(wèi)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深得景公器重。要是沒這點,晏子大概也沒那底氣,景公也不會這么耳順。
批評要有效,關(guān)鍵是要講究批評的藝術(shù)。這件事要是沒有晏子的批評,不僅會開齊國濫殺的先例,還會失卻臣下的話語權(quán),進而助長君主的暴戾之氣,嚴重地損害齊國的形象。由于晏子的挺身而出,保住了齊景公的形象,也保住了齊國民主的政治生態(tài)。
當老師的不要誤以為自己掌握了話語權(quán),其實話語權(quán)的有無不在身份,全在智慧。學生雖不是君王,但他的無理性比君王有過之而無不及,批評必須講求藝術(shù)?!俺逼絻砂堕?,風正一帆懸”,如果把師生關(guān)系比作兩岸,那么情緒就是洶涌的“潮”。情緒解決了,“兩岸”才會開闊。批評的要旨顯然是解決情緒,而批評的藝術(shù)就好比是一陣風,“風正”,船才會輕馳,“歪風”則會掀翻船。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二中,浙江衢州,324000】
責任編輯/吳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