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保華
新學期開學,我校迎來了新一屆國際交流班的學生。
原定30人的班級,因學生的真摯懇請和家長的強烈要求,最后只得擴展到34人。入學時,學生成績參差不齊,英語基礎也高下不一,他們在聽力、口語表達和學習能力上存在很大差異,有的學生幾乎張不了口。
為了提高孩子的英語水平,讓他們真正掌握這一國際通行的語言,從而打開走向國際的大門。我們聘請了加拿大列治文市從教26年的Pacheco女士(以下簡稱P老師)擔任外教。她教學經驗豐富,為人友善,熱情爽朗,激情四溢。短短一個學期,國際班學生的英語成績取得了驚人的進步,無論是口語表達還是筆試成績,無論是聽課狀態(tài)還是作業(yè)態(tài)度,包括其他學科的學習能力等,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促成了這樣的奇跡呢?讓我們一起到國際班的課堂看看。
因材施教,一視同仁
在P老師的眼中,每個學生都是最可愛的,他們身上都閃爍著無限的光彩。她總能從孩子們的只言片語中看到一個孩子的優(yōu)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然后豎起大拇指、睜大欣賞的眼睛說“ Very good ”“Excellent”“Unbeliveblel”!
她從不忽略任何一個學生,不管他多么靦腆,多么內向:課堂上給你足夠的機會、足夠的等待,然后慢慢帶動你張口說英語,繼而大聲說話。
如果有學生跟不上班級步調,她就會利用課余時間在圖書館給學生補習。每到周三下午的閱讀課,如果你去圖書館,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特別溫馨的畫面:P老師坐在一個學生身旁,親切地、細語輕言地給學生講解著什么,偶然還會發(fā)出清朗的笑聲。那便是她給基礎較差的學生單獨上課、獨立輔導的情景。
全面鍛煉,機會均等
P老師的課堂似乎永遠蕩漾著笑聲,她和孩子們的關系融洽,課堂氣氛輕松愉悅。在她的課堂上每一個孩子都要動手、動口、動心、動腦。孩子們是躍動的,不是靜聽的。她的課堂幾乎沒有單純講解句型、語法的內容,學生的英語學習絕大部分是在活動中進行。
在活動中,學生一定要上臺向全班同學匯報結果,包括所做的一個模型,所畫的一張貼圖,課本的一個動作表演甚至是一個句子的朗讀。學生上臺時,P老師會提前講明要求,包括你應該具有的姿態(tài)、目光,聲音大小,表情等等。她會夸張地表演那些羞澀的、難堪的、拘謹的動作,讓你覺得上臺就應該莊重、得體、落落大方。她會站在不同的位置聽你表達,并及時用表情向你反饋她的感受。
每個學生每節(jié)課都有機會上臺。那些膽怯含羞的孩子,在這樣反復的鍛煉中,也慢慢學會了開口,學會了聆
聽,學會了勇敢。
小組合作,團結協(xié)作
P老師將全班分成四個6人組和兩個5人組,學生所有的學習活動均在組內完成,很多活動必須由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合作和協(xié)作才能完成。比如小組成員之間推猜故事,編拼故事,做游戲,玩紙牌,做實驗,甚至是輪流朗讀句子給對方聽。
這些活動促進了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默契及小組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小組成員只有朝著相同的方向努力,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小組之間還會形成競爭。這樣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也強化了學生之
間的協(xié)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教法靈活,成效頗多
P老師的課堂有太多鮮活的式樣。她說:“我調用了我26年教學實踐中最有效的方法來教這些孩子。”所以她的課堂豐富多樣、靈活多變、重技能、重活動、重生活,且寓教于樂,很少有古板的知識灌輸,而是把所有的學習放在一種環(huán)境和氛圍中習得而知,讓學生自然領悟。她的課堂總是花樣翻新——
1. 輕松教學。P老師的課堂總是笑聲陣陣。有時,當學生情緒不好、氣氛沉悶時,她會讓學生把凳子搬到教室外面,三五成群地圍坐在她身邊,沐著溫暖的陽光,聽她朗讀英語故事。
如果天氣不好,P老師就會設計一套課堂操,如:1、2、3、4、5每個數字分別代表一個規(guī)定動作,然后她自由報數,學生必須快速作出反應,并完成相應的動作?!?、5”“2、3”“4、2”,數字順序變化莫測,學生的動作也相機而變,在緊張里,在錯變中,孩子們會心地大笑,所有的沉悶便似飛云散開。
2. 雙簧游戲。為了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靈活的應變力,P老師時常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配合,上臺表演雙簧。兩人上臺,一前一后,前面的同學把雙手背起來,后面的同學把雙手伸到前面,合二為一。雙簧表演的內容多半是和課文相關的小知識,比如“教女生梳頭”“教做單詞卡”“教放CD”等等。前面的同學用英語講解操作流程,后面的同學雙手應時表演。講解者務必用英語把過程講解得細致、具體、清晰,表演者須隨時跟上動作,且力求準確到位、形同一人。這滑稽好玩的游戲,把單詞的應用、口語的表達和表演的練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堂堂喝彩,輕松地掌握所學的內容。
3. 短劇游戲。為了鞏固某些新學的重要單詞,P老師通常會給出兩個詞語,讓小組成員兩人或三人一組編出一個短劇,要求短劇必須把這兩個詞語用進去,且有小小的情節(jié),然后由兩個學生上臺用英語表演這個短劇。
4. 故事游戲。有時P老師會給小組成員每人兩個單詞,要求根據單詞編寫一個小故事,接著,小組成員把各自的小故事拼湊在一起,添加一定的情景,合成一大故事,然后寫成文章,上臺讀給全班同學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合作意識、膽量和勇氣,以及口語、書面表達能力同時得到了鍛煉。
5. 紙牌游戲。為了給孩子們之間創(chuàng)造完全的英語氛圍,P老師常常給每個小組一副撲克牌,先教每張牌的讀法,然后教會學生一種玩法,要求必須用純英語玩轉這種玩法。如此,孩子們在游戲中有效地鍛煉了口語,營造出一種良好的語言氛圍。
6. 紙筒游戲。P老師有時也給學生講解一定的科學知識,讓他們接觸各個領域的英語,而且很多科學知識是在游戲和實驗中完成的。
比如,為了掌握支撐力跟重量的關系,她讓學生每人拿出一張紙,把紙折成一個紙筒,再在這個紙筒上堆放書籍。通過改變紙筒的直徑和上面疊加的書的數量,尋求紙筒直徑和重量之間的關系,并要求用英語表述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結論。學生驚訝的發(fā)現(xiàn),一張小小的紙筒竟然可以撐起四本《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他們興奮地實驗著,嘰嘰喳喳地用英語爭論、交流,讓你難以相信這是一群中國學生。
7. 戶外學習。為了能更好地掌握每種生物的特性,P老師讓學生到操場觀察自己看到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或者自己感興趣的非生物,然后把它們畫下來,在旁邊用英語寫下介紹或說明文。接著,P老師拿出自備的科學書籍,補充一些生物的特性、習性等科學知識,讓學生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種生物,進一步從各個方面作詳細的說明介紹,然后把每一個方面的介紹做成不同顏色的版塊,剪成卡片,貼在一個三角紙屋內,再放到教室的各個角落展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整合、篩選知識的能力以及拼圖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8. 電腦教學。P老師也會給學生上電腦課:把學生帶到電教室讓學生現(xiàn)場作文,之后把作文變成給定模式的Word文檔形式,再把這種Word形式改變成PowerPoint幻燈形式,設計成規(guī)定的版式,并將其發(fā)送給加拿大的筆友,讓他們分享這篇作文,并請求對方也制作相應的幻燈發(fā)過來。這樣教學將動手、電腦運用、寫作、國際交流有機融合在一起,深受中加兩國學生的歡迎。
9. 英語對話。為了強化學生的口語,并保證學生每天晚上有一定的口語練習時間,P老師讓每個學生從網上下載一種叫“skype”的軟件,利用這種軟件可以進行自由對話。她每天晚上約10個人,在一定的時間內與孩子們網上對話,聊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這種輕松的對話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的語境中習得了語感,而且交流更自然,更融洽。
10. 網站學習。為了讓學生學習和閱讀更純正的英文,P老師給學生推薦相應的英文網站,讓學生在網站上玩英文游戲,聽英文故事,學習英文歌曲,增加對純正英文的熟悉和感受,并最終學會使用這些精美的英語。
11. 筆友交流。P老師聯(lián)系加拿大的同事好友,讓對方幾個班的學生和國際交流班的學生結為筆友,定期互相交流,寫郵件、發(fā)賀卡,講述彼此的故事以及兩國的重大新聞。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的英語表達更熟練,更純正,同時也建立起了國際情感,初步了解了一定的異域文化和習俗。
……
我們的發(fā)現(xiàn)
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國際交流班的英語教學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與學,而是建立在一定語境中自然浸染的教學;不是重知識點、語法點、單純背誦的教學,而是重運用、重交流、重文化的教學。P老師教給學生的首先是對這門語言的興趣,是一種“活的”“真的”“有用的”知識。她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融入了多重能力鍛煉的學法指導模式,以及那發(fā)自內心對學生的賞識和關愛,使她的教育似春雨潤物,滋長無聲。
我們相信,在這樣的活教活學中,在這樣的價值引導下,我們的學生定能在各方面與國際文化接軌,成長為“具有移動能力”的世界人。
(作者單位:深圳市南山實驗學校麒麟中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