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莉
誠信原則,契約精神,我們嘴上無不對它們表示歡迎,行動時卻往往“靈活處理”。在這個問題上,我的上司鄧飛克給了我一個德國式的回答。
遲到與罰款
鄧飛克接手我們分部的第一個月月底,我做好了工資冊,送去給他簽字。沒等我回到座位上,電話響了,是鄧飛克,讓我再去他辦公室。
“請你告訴我,員工的工資為什么有扣款?”
“先生,根據(jù)分部規(guī)定,員工上班遲到是要被罰款的……”
談起規(guī)章,我對答如流。
他慣常的微笑意外地不見了,一臉嚴肅地說:“員工手冊上沒有關于遲到罰款的條款,員工的合同上也沒有?!?/p>
“并不是所有規(guī)定都在員工手冊上?!蔽矣悬c無奈地說,“這是我們自己制定的考勤管理制度,這種臨時制度再常見不過了?!?/p>
聽到這話,鄧飛克的臉色變得難看起來,“不!”他提高了嗓音,“難道總部授權分部制定規(guī)章制度了?我在公司十幾年,沒有一家分部得到過這樣的授權!”
“這樣的規(guī)定還要總部授權?這難道不是為了有效地管理公司?”
鄧飛克對我的置疑沒有興趣,他一再強調(diào)分部沒有權力發(fā)布任何規(guī)定,不能超越權限。
“好吧,那您認為應該怎么辦?這是前任總經(jīng)理批準的?!?/p>
“立即廢止,同時清理其他類似的制度!”
一個下午沒有聽見鄧飛克的聲音,快下班時,郵箱里傳來了他的解決方案:
員工初次遲到,由部門主管和他談話,了解遲到原因。
員工再次遲到,由分管部門的副總與他談話。
員工第三次遲到,由你與他談話,指出他的行為已經(jīng)違約,給予口頭警告。
員工第四次遲到,由分部總經(jīng)理與他談話,給予最后一次改正機會。
員工第五次遲到,表示已經(jīng)無可救藥,直接到你的部門,解除勞動合同。
這個方案讓我快要昏厥了!親愛的員工們,請你們千萬不要再遲到了,否則,多少個談話在等著你們,你們不害怕嗎?估計你們的上司比你們還要害怕呢!
正哭笑不得時,鄧飛克的第二封郵件又到了:
親愛的麗達:
作為人事經(jīng)理,你應該了解公司承諾給員工的工資是受法律保護的。你沒有權力扣發(fā)員工的勞動報酬,也不能違規(guī)代表公司錯誤地行使你的權力,這樣做公司有可能要承擔法律上的責任。
員工遲到有兩種可能:一是由于客觀原因?qū)е滤麄円馔膺t到,這是可以諒解的,不應該扣發(fā)他們的工資。二是員工刻意地遲到。這意味著員工沒有履行他的職責,違背了合約承諾。這必須向他指出,并且記錄在案,給予警告。
如果員工遲到就扣發(fā)工資,意味著他可以用錢買回他的工作時間,而這些時間是他同意由公司支配并支付給他報酬的。那么,是否合約規(guī)定的雙方承諾都可以用錢做交易呢?約定的事情就不可以改變,這是原則!如果你不能正確地理解并按照公司希望的方式工作,那么,你就失職了。
鄧飛克
讀完這封郵件,我陷入了沉思。我的同事們也讀了,沒有人再說話。
或許,這只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個小沖突;或許,這是我們在契約精神上的巨大差別。
多余的責任感
經(jīng)過3個月的培訓,市場開發(fā)部人員從上?;貋砹恕K麄儗儆谛碌姆植?,籌備期間由我負責行政事務。
這是公司首次在江浙以外地區(qū)設立新機構,籌備工作空前艱苦。盡管德國公司的計劃周密高效,各部門間協(xié)作默契,但還是有一些細節(jié)沒有銜接妥當:市場部員工的交通費用不能及時從總部得到報銷,部門經(jīng)理問我怎么辦。
按照公司劃定的權限,人事經(jīng)理不能簽字為市場部請款。無奈之下,出于職業(yè)責任感,我用自己的錢代公司墊上了員工交通費。
7個月后,新分部大功告成,將擇日開業(yè)。
鄧飛克也來了——由于總經(jīng)理不能及時到位,開業(yè)前的工作由他負責。
鄧飛克笑著夸我工作做得出色,又問我是否有什么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想起前期的費用單據(jù)還在自己這兒,于是簡單把情況說了。鄧飛克立馬答應讓上海方面打足夠的備用金過來,這時,他突然想到一個問題:“1萬多元人民幣全是員工自己墊付的?”
“不,員工并沒有墊付。財務部說新分部沒有總經(jīng)理,公司規(guī)定沒有人有權力簽這個費用,所以我先墊了?!?/p>
“這么說,是你用自己的錢在為公司付這筆費用?”
“是的,先生。我有義務解決這個問題?!蔽矣行┳院赖卣f。
他卻搖開了頭:“No!No!”
No?我是不是聽錯了?難道我做錯了?
看到我委屈和不滿的神情,鄧飛克的語氣緩和了下來:“你這樣做是掩蓋了公司存在的問題,沒有讓真正的問題得到及時反映。你告訴我,公司如何改進管理、流程?我們還要開設其他分部,這個問題將永遠存在,難道,你沒有想過這是個必須由公司去解決的問題嗎?這是你個人可能解決的問題嗎?公司要發(fā)展,這個問題是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不解決,它將帶來多大麻煩?”
我激動的情緒霎時間平復了?;蛟S,我的東方思維的確出了問題。員工的責任感,并非任何時候都是積極正確的。至少,在這件事情上,我的責任感是多余的。
退貨之爭
一次例會上,鄧飛克聽完大家的匯報后突然宣布:今后,準許顧客對食品類商品退貨。
兩個食品部經(jīng)理幾乎跳了起來,他們大聲反對:“不,不行!這樣我們將接到大量無理的退貨要求?!?/p>
“先生們!”老鄧擺擺手,示意大家安靜,“我常常在食品部發(fā)現(xiàn)員工和顧客在爭執(zhí)。顧客對這些食品有異議,他們認為這些食品質(zhì)量值得懷疑,或者,有其他的問題。他們不想要這些食品,特別是他們事先并不了解這些食品,是第一次購買。為什么我們要強迫他們接受呢?”
“鄧飛克先生,雖然您講的是合理的,可是,這將成為顧客隨意退貨的理由。若是很多顧客仿效這種行為,將給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
我能夠理解這些經(jīng)理,他們對這個提議的驚慌和拒絕不無道理。信任,是件成本很高的事情。
但鄧飛克依然不依不饒,他不解地質(zhì)問:“難道顧客必須接受他們認為有問題的食品?如果有人強迫我們接受不想要的食品,我們會樂意嗎?”
“這是兩碼事,鄧飛克先生。我們無法辨別顧客退貨的動機……”
“先生們,我提醒你們,這是人要吃下去的東西,這是很嚴重和很危險的事情!我不相信顧客會毫無理由地要求退回已經(jīng)購買的商品!”鄧飛克依然不依不饒。
這下子,經(jīng)理們?nèi)w表示反對,幾乎要抗議了。他們搬出公司的銷售管理原則及各項規(guī)定,說明自己的堅持是在履行職責和維護公司的規(guī)定和利益。
鄧飛克先生沒有再爭執(zhí),他做了讓步。但他還是宣布:今后,凡生鮮食品,顧客有疑義要求退貨的,必須無條件退貨!他聲明,他將對此負完全責任,并且,他不認為這會損害公司利益。最后,他補充道,再不要讓他看見有為食品退貨而爭吵的事情發(fā)生!
有關食品是否可以退貨的爭議算是告一段落了。
過了一段時間,我突然想起這件事,順口問食品部經(jīng)理,是否按老鄧的決定執(zhí)行了?顧客退貨多嗎?
經(jīng)理笑了:“傻老外,按他說的退貨,我們的損耗誰承擔?我們能做嗎?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讓他發(fā)現(xiàn)有想退貨的顧客?!?/p>
(偶 然摘自《商界》2009年第6期,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