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新
[摘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本文探討了新時期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種種誤區(qū),并從社會、家庭、學校、個人四個方面進行了剖析,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對策,以期望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誤區(qū);教育對策
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心理和行為過程,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交流活動。美國著名企業(yè)家戴爾?卡耐基認為:“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家,只有15%是靠他的專業(yè)知識,而85%是靠他的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笨梢?人際交往對一個人的成長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據(jù)北京市一項對500名在校大學生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只有56.6%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良好,能與周圍的人和睦相處;27.8%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一般,交往中存在一定問題;3.4%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低下,存在嚴重障礙。究其原因,是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誤區(qū),因而研究大學生人際交往誤區(qū)十分必要。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誤區(qū)
1、自我為中心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不斷深入,當代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缺乏兄弟姐妹的競爭,很容易形成惟我獨尊的心理優(yōu)勢,逐步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強調(diào)評價標準的自我性,即我認為是什么就是什么。注重自己目的的實現(xiàn),即我想獲得什么利益,就應該獲得什么利益。習慣于站在自我的立場處理問題,忽略他人和集體的利益,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遇事多從自己的角度考慮,總希望別人和周圍環(huán)境順著自己,而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深入了解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常常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造成自身人際交往事倍功半,人際關系緊張。
2、求量不求質(zhì),缺乏知心朋友
現(xiàn)代通訊業(yè)迅速發(fā)展,大眾傳媒的影響日益廣泛,大學生普遍運用手機、網(wǎng)絡等先進手段相互聯(lián)系,參與電臺、網(wǎng)絡等媒體開辦的交友專欄,如:“空中交友”、“世紀佳緣”等,使大學生的交友范圍比以往大大擴大,許多大學生的“朋友”多的不計其數(shù)。但當他們遇到煩心事,卻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傾訴對象,缺少的是能夠相互傾吐衷腸、肝膽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良朋知己。
3、官場化趨勢明顯
近年來,高校學生管理的民主體制明顯進步,民主評議制度在大學生中普遍推廣,競選班干部、組織發(fā)展、獎學金評定、優(yōu)秀學生推薦、貧困生認定等均離不開民主評議。一些大學生受到社會上浮華風氣影響,追求當今社會官場上的種種迎奉送往、禮尚往來,漸漸放棄了大學所倡導的科學、民主和學術(shù)自由氣息,加入到逐名追利、貪圖享樂的行列,為撈取一些好處,不惜請客送禮,尋求同學之間的幫助,甚至拉攏輔導員和任課教師。大學生人際交往官場化現(xiàn)象日益明顯,嚴重影響到大學生平等、真摯的友誼。
4、異性交往成為主節(jié)奏
談戀愛在大學校園中已經(jīng)成為普遍現(xiàn)象,大一就有33.3%的學生正在談戀愛,26.4%學生以前已經(jīng)戀愛過,大四有50.6%的學生處于戀愛中。可以說,談戀愛已成為許多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的主要任務之一。異性交往本身并沒有錯,但部分大學生往往一談戀愛,就“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整天圍著自己的異性朋友轉(zhuǎn),逐步減少了與同性朋友交往的欲望,甚至出現(xiàn)個別大學生不與同性朋友交往,形成身居一室、形同陌路的怪現(xiàn)象。
5、思想觀念理想化產(chǎn)生暈輪現(xiàn)象
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jù)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zhì)的現(xiàn)象。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好”的光圈籠罩著,并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zhì);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壞”的,他就會被“壞”的光圈籠罩著,他所有的品質(zhì)都會被認為是壞的。當代大學生都是在學校長大,沒有社會經(jīng)驗,在人際交往上往往富于理想,常常把自己認為的一點想法擴大化,以點代面、以偏概全,在對他人的認識上存在偏差,影響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
6、個別學生自我封閉,甚至出現(xiàn)交往恐懼
現(xiàn)在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8—22歲之間,處于人生的“第二生長高峰期”的后期,是自我意識形成的階段,各方面不當?shù)囊蛩囟己苋菀资沟盟麄兊淖晕乙庾R發(fā)生偏差。因而現(xiàn)實生活中大學生的經(jīng)濟基礎、文化基礎、身體素質(zhì)都存在較大差異,教育引導不當,就很容易造成那些在經(jīng)濟、家庭、學習、身體上存在缺陷的大學生形成自卑、恐懼的交往心理,試圖自我封閉、隔絕與他人的交往來掩飾自己真實的想法、情感和欲望。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誤區(qū)的原因分析
1、社會原因
當代大學生基本上出生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們的成長正處于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過度時期,人們對市場經(jīng)濟的認識還很膚淺,很容易將市場經(jīng)濟泛化,使得人際交往中少了許多往日的真率、忠誠、體諒、互助、淳樸、無私和友誼等人性本質(zhì),多了一些算計、策略、技術(shù)、利己、偽裝、公關和功利等非人性流露的成分。傳統(tǒng)的人際交往的價值尺度和處事原則與現(xiàn)實人際交往不相吻合,在校園里長大的涉足未深的大學生面臨著人際交往的復雜化和人際交往經(jīng)驗相對不足的矛盾,必然會造成大量的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惑與障礙,如果不加以正確教育引導,極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誤區(qū)。
2、家庭原因
現(xiàn)在的大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等密不透風的家庭保護之下,不僅在家里缺少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與交流,而且在家長“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諄諄教導下,與外界的小朋友也沒有更多的交流機會,一些可以讓小孩在無形中學習到的交往意識、交往能力的時間、空間、場所和機會就無形中大大減少。長期的“閉門教育”使得他們逐步養(yǎng)成惟我獨尊的個性,只求他人關心、幫助自己,卻很少想到尊重他人,更難以設身處地的理解他人、欣賞他人,逐步形成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定勢,往往過分依戀和仰仗父母,使得自身社會化進程緩慢,“心理斷乳期”來得非常晚,到了大學階段還向小學生一樣離不開家人呵護,在外面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就求助于父母的幫助,而不是自己自力更生、獨立自主地解決。這樣的家庭教育無形中阻礙了大學生心理成熟和人格獨立,影響到了大學生正常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
3、學校原因
在我國應試教育制度下,許多大學生在幼兒園開始就踏上一條充滿競爭、背負升學壓力的人生道路。為了考高分、進名校,中小學生成了填充知識的容器。在學校,考試考什么,教師教什么,人際交往、團結(jié)協(xié)作、助人為樂等只要與考試無關的知識與技能統(tǒng)統(tǒng)被教師束之高閣。在校外,許多家長根本不顧及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培養(yǎng),只忙于帶孩子參加各種所謂的“培優(yōu)班”、“提高班”,上過“奧數(shù)”上“奧英”,上完“奧英”上“奧語”,使得孩子根本無法顧及怎樣認識了解同齡人、怎樣學習與他人團結(jié)合作、怎樣學會欣賞悅納他人的成就,無形中抑制了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
4、個人原因
部分大學生熱衷于手機、電話、網(wǎng)絡等間接人際交往方式,甚至迷戀網(wǎng)絡虛擬人際交往,而不愿直接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使得人際交往能力大受折扣。因為在直接人際交往互動中,交往雙方不僅僅通過語言了解對方,而且雙方的儀態(tài)、表情、肢體動作等都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只有在直接面對的情況下,通過察言觀色,才能全方位的把握、解讀對方語言的和非語言的、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顯現(xiàn)的和隱藏的信息及其反饋的真實內(nèi)心世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雙方交往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保障交往雙方的溝通能力和信息輻射量,增強人際交往的效果。過分依賴間接人際交往方式就會逐步淡化人際交往的情感交流,離散人際交往的人性關系,造成人際交往的惰性和冷漠。
三、人際交往的教育對策
1、注重道德教育引導
大學階段正處于人生價值觀的定型時期,任何人際交往的不良傾向和誤區(qū)都有其認識根源,不和諧的人際交往就來源于不健全的認知。如何在滿足不同利益需求間找到適當?shù)木恻c,并根據(jù)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現(xiàn)實道德發(fā)展水平、道德成長的內(nèi)在規(guī)律以及大學生人際交往本身的內(nèi)在特質(zhì)等,就必須遵循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誠信、公正和尊重是人際交往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信任是人際交往的基石,沖突是人際交往的障礙;真誠是人際交往的磐石,溝通是人際交往的橋梁。“當?shù)赖鲁蔀槿祟惿畹谋匾獥l件時,道德或道德方式也就內(nèi)在地成為了人類生活和生存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在于人類生活的某種設置、背景或工具,道德的存在或有道德地生活本身就是文明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人際交往的和諧必須加強道德教育引導。
2、切實加強素質(zhì)教育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促進大學生把精力集中在學業(yè)上,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要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就必須加強交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zhì),能夠換位思考,做到尊重人、理解人、欣賞人。因而,高校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報刊、廣播以及宣傳欄向大學生宣傳人際交往的基本知識,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隱性課程的教育功能,引導大學生保持一種平和理智的心態(tài)。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人為善、平等待人,懂得感恩與回報,擇善棄惡、以友輔仁,和而不同、講究寬容。同時,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面臨人際交往困惑時,首先求助的不是父母老師,而是他們身邊的同學朋友。所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zhì),提高他們自身心理咨詢能力,特別是朋輩心理咨詢技巧,能夠有效地及時阻止大學生因人際交往困惑引發(fā)的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
3、發(fā)揮主體作用
大學生人際交往更強調(diào)平等、尊重原則,必須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和發(fā)展?jié)撃?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育措施才能產(chǎn)生效果。因而要充分利用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群團組織,廣泛開展大學生人際交往困惑調(diào)查,舉辦各種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人際交往方面的活動。如:人際交往周末懇談會、知心朋友交流會,組織觀看人際交往方面的影視劇,也可以通過宣傳資料、熱線電話等形式,向大學生介紹人際交往原則和技巧,使大學生在眾多人際交往的實踐中鍛煉自身,又在互相幫助、互相尊重的群體氛圍中協(xié)調(diào),感受愉悅的情感體驗,為他們的人際交往向縱深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在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大學生自教自育的能力。
4、強化家庭責任
讓孩子從小有一個健康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學會與每個親人之間交往,感受親情的美好與學會愛。正如馬斯洛所指出的:我們必須懂得愛,我們必須能教會愛、創(chuàng)造愛、預測愛,否則,整個世界就會陷入敵意和猜測之中。同時,家長要有意識引導孩子從小參加同齡人交往,在交往中不斷認識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滿懷信心地投入到正常的交往中去。
5、營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
我們在進行物質(zhì)文明建設的同時,堅持不懈地抓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道德傳統(tǒng),宣傳真善美,打擊假惡丑;堅持以法治國、加強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凈化社會風氣,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積極倡導愛崗敬業(yè)、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鼓勵大學生勤奮學習、努力工作,自覺抵制社會上一些不良現(xiàn)象的侵蝕,以正確的功利觀和科學的自我評價標準引導他們確立人生的目標,培養(yǎng)其服務祖國、奉獻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成為一個思想素質(zhì)和專業(yè)能力過硬的能夠擔當重任的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吳勤堂.公共關系學.前言[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林崇德.申繼亮.大學生心理健康讀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楊艷玲.當代大學生戀愛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思考[J].吉林工程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08.
[4]萬俊人.人為什么要有道德?(上)[J].現(xiàn)代哲學,2003.
[5]吳琦.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惑及教育對策[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6]劉云峰.對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的思考[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