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良
我們平常在研究物體時,說物體在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另外的哪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對于一個物體,不事先選定參照物,就無法對其運動狀態(tài)作出判斷,說這個物體運動或靜止則是毫無意義的。
選擇參照物通常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任意,二是方便。任意是指除了研究對象之外的任何其他物體都可以被選作參照物,如地面、房屋、樹木等。方便是指參照物的選擇應(yīng)使我們?nèi)菀酌枋龌蜓芯课矬w的運動狀態(tài),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簡單、清楚。如在行駛的車內(nèi)研究物體的運動,以車廂作為參照物就比較方便。
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一個參照物有確定的運動,而該參照物相對于另一個參照物也在運動,則這個物體相對于后一個參照物的運動,就是前兩個運動的合運動。若分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則合運動仍然是勻速直線運動。同一直線上勻速運動的合成,有兩種情況:若兩個分運動方向相同,其合運動的速度就等于兩個分運動速度相加。如小船順流而下的速度v順=v船對水+v水對岸。若兩個分運動方向相反,其合運動的速度就等于兩個分運動速度相減。如小船逆流而上的速度v逆=v船對水-v水對岸。在自動扶梯問題中,若自動扶梯向上運動的速度為v1,人在靜止的扶梯上行走的速度為v2,則人沿運動的扶梯上行時,人對地的速度v上=v2+v1;人沿運動的扶梯下行時,人對地的速度v下=v2-v1。
例1某船在靜水中航速為36km/h。船在河中逆流而上,經(jīng)過一座橋時,船上的一只木箱不慎被碰落水中。經(jīng)過2 min后,船上的人才發(fā)現(xiàn),立即調(diào)轉(zhuǎn)船頭追趕,在距橋600 m處追上木箱。水的流速是多少?
分析:本題有兩種解法,一種選地面為參照物,容易理解,但較繁瑣。一種選河水為參照物,比較簡便。
解法一:以地面為參照物,設(shè)船速為v船,水的流速為v水,船逆流而上的時間t1=120 s,船調(diào)轉(zhuǎn)船頭順流而下的時間為t2,船逆流而上對地的速度為v船-v水,順流而下對地的速度為v船+v水。木箱順水而下的速度與水速相同,根據(jù)路程的等量關(guān)系:船順流而下的路程減去船逆流而上的路程,即為木箱在這段時間通過的路程。即
(v船+v水)t2-(v船-v水)t1=v水(t1+t2)
化簡后得到v船t2=v船t1
即t2=t1=120 s
由v水(t1+t2)=600 m
解得v水=2.5 m/s
解法二:以河水為參照物,河水靜止,木箱落入水中保持靜止?fàn)顟B(tài),船逆流和順流時相對于河水的速度大小都為v船,因此,船追趕木箱的時間和自木箱落水到發(fā)覺的時間相等,即等于2 min。木箱落入水中漂流時間為4 min,漂流距離為600 m。故木箱漂流速度即水的流速v水=2.5 m/s。
解后反思:在研究機械運動時,通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但參照物的選取是任意的,我們要選擇合適的參照物,使問題簡單化。對于解法一,畫出船和木箱的運動情景圖,有助于方程(v船+v水)t2-(v船-v水)t1=v水(t1+t2)的列出,請同學(xué)們自己畫一畫。
例2一支長L=300 m,以v=7.2 km/h的速度前進的隊伍,通信員從隊尾勻速跑到隊首傳達命令,并立即以原速返回隊尾,完成這項任務(wù)共用6 min。求通信員的速度。
分析:通訊員從隊尾跑至隊首的過程,可以看成是追擊問題;通訊員從隊首回到隊尾的過程可以看成是相遇問題,如圖1所示??梢愿鶕?jù)這兩個過程的距離關(guān)系列出方程式求解。
解法一:以地為參照物,設(shè)通信員速度為v1,從隊尾到隊首,有
s員-s隊=L,即v1t-vt=L
t=
從隊首到隊尾,有
s員′+s隊′=L,即v1t′+vt′=L
t′=
又t+t′=t總,將L=300 m,v=7.2 km/h=2 m/s,t總=6 min=360 s代入后解得v1=3 m/s。
解法二:以隊伍為參照物,從隊尾到隊首,有
t==
從隊首到隊尾,有
t′==
又t+t′=t總,解得v1=3 m/s。
解后反思:兩個物體沿同一直線運動,討論兩個物體運動速度關(guān)系,在分析每個物體運動情況時,要注意運動的相對性,明確運動的參照物。參照物的選擇決定了解題的簡潔與否,解法一的分析要點是畫出追擊和相遇兩個過程的運動情景圖,其優(yōu)點是物理過程清晰。
例3如圖2所示,聲源S和觀察者A都沿x軸正方向運動,相對于地面的速率分別為vS和vA,空氣中聲音傳播的速度為vP,設(shè)vS (1)若聲源相繼發(fā)出兩個聲信號,時間間隔為?駐t。請根據(jù)發(fā)出的這兩個聲信號從聲源傳播到觀察者的過程,確定觀察者接收到這兩個聲信號的時間間隔?駐t′。 (2)請利用(1)的結(jié)果,推導(dǎo)此情形下觀察者接收到的聲波頻率與聲源發(fā)出的聲波頻率間的關(guān)系式。 分析:本題初看無法下手,實質(zhì)上是在不同時刻、不同地點發(fā)出的兩個聲信號,沿直線去追在同一直線上運動的觀察者,是兩次追擊問題。難點在于已知“聲源相繼發(fā)出兩個聲信號,時間間隔為?駐t”,要求“觀察者接收到這兩個聲信號的時間間隔?駐t′”,對物理情景和物理過程(路程、時間)的分析就很關(guān)鍵。 解法一:(1)設(shè)第一個聲信號發(fā)出時,聲源S和觀察者A相距為L,經(jīng)過時間t1,第一個聲信號追上觀察者,如圖3所示,有 vPt1-vAt1=L ① 第二個聲信號發(fā)出后,經(jīng)過時間t2追上觀察者,如圖4所示,有 vS?駐t+vPt2=L+vA?駐t+vAt2② 四段時間之間應(yīng)該滿足 ?駐t′=t2+?駐t-t1③ 由①②式解出t1和t2,代入③式,解得?駐t′=?駐t (2)把Δt看作發(fā)出的聲信號周期T,則Δt′就是觀察者接收到的聲信號的周期T′,由周期和頻率的倒數(shù)關(guān)系,得 f ′=f 解法二:(1)以觀察者為參照物,聲源相繼發(fā)出的兩個聲信號P1、P2之間的距離始終不變,設(shè)為?駐s,相當(dāng)于是一輛長度為?駐s的汽車(或列車)以相對速度經(jīng)過一根路邊靜止的電線桿,如圖5所示,則 ?駐t′=== =?駐t (2)把Δt看作發(fā)出的聲信號周期T,則Δt′就是觀察者接收到的聲信號的周期T′,由周期和頻率的倒數(shù)關(guān)系,得 f ′=f 解后反思:審題很重要,題目涉及三個速度,要理清問題的實質(zhì)是在不同時刻、不同地點發(fā)出的兩個聲信號,沿直線去追到在同一直線上運動的觀察者,是兩次追擊問題。解法一畫出圖3、圖4,可以列出①、②式,其中的L相信最終可以消掉,時間t1、t2則需要大膽設(shè)出。由①、②式可以分別解出t1和t2,但還不是題目要求的“觀察者接收到這兩個聲信號的時間間隔”。畫出圖6,可以輕松找到四段時間之間應(yīng)該滿足③式,從而求解。解法二以觀察者為參照物,聲源相繼發(fā)出的兩個聲信號P1、P2之間的距離始終不變,設(shè)為Δs,相當(dāng)于是一輛有長度的汽車(或列車)以相對速度經(jīng)過一根路邊靜止的電線桿,畫出圖5后,簡潔又方便求解。這個題目就是聲學(xué)中的一條直線上的多普勒效應(yīng),注意(2)問的結(jié)論f ′=f,三個速度是有方向的矢量。 可見,解決運動學(xué)問題,要注意參照物的選取,可以使求解簡便。畫出情景圖,是審題能力、分析能力的體現(xiàn),是列方程的關(guān)鍵。物理過程中的路程、時間是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的,有時也會出現(xiàn)思維障礙,畫出情景圖、時間坐標圖,就可以輕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