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力力
不少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感嘆:中職生難教!筆者認為,破解“難”的首要之著應當是認識中職生,即先須“知彼”,然后才是考慮如何教。
我國中職生入校時年齡大多15歲左右,在成長,未成熟。一個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外國孩子們的故事可能會給我們一些聯(lián)想與啟示:
美國管理學家尼葛洛龐帝,為他14歲的兒子,安排了一個生日活動——讓兒子與同學們一塊,在波士頓市作一天的探險。孩子們被分成若干小隊,只準隨身攜帶固定數(shù)目的錢和一張不受限制的地鐵車票,進行一場尋寶比賽。尼葛洛龐帝花了數(shù)個星期的時間安排活動,包括跟飯店前廳接待員打招呼,把線索藏在公園長椅下,有些地點必須靠解開電話號碼的謎題才能找到,等等。每個小隊拿到不同的線索,然后前往波士頓的不同地方,沿線只要完成任務就可得分。讓人驚訝的是:在學校聰明、功課分數(shù)高的孩子不一定是勝者,而被視作“街頭頑童”的孩子總能拿分。如尋寶比賽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必須解開一個填字游戲,才有辦法找到其中的線索?!奥斆鳌钡暮⒆油鶗苓M圖書館找資料,或打電話向他們的聰明朋友請教;“街頭頑童”則在地鐵里到處詢問路人,往往能更快找到答案,而且他們一邊詢問,一邊從A點移向B點,節(jié)約了時間,也在比賽中拿到了較多的分數(shù)。
我國中職生絕大部分是中考的失利者。羅鳴春和鄧梅《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國心理衛(wèi)生》2006年7期)表明,近半數(shù)的中職生對課程學習有較嚴重的適應困難,學習動力和信心不足,學習積極性普遍較低,存在著較廣泛的厭學情緒。這也使不少有傳統(tǒng)觀念的人認為中職生“智能低”。其實,反思我們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也許將中職生看作上文所談的“街頭頑童”類的孩子可能會更合適一些。
傳統(tǒng)的智力觀認為,智能只是一種單一的邏輯推理或語文能力。如此的智力觀雖可闡明學生學業(yè)成績的高低,但卻很難解釋大部分學生畢業(yè)后專業(yè)成就、職場人生與學業(yè)成績的非關聯(lián)性。而我國現(xiàn)行的學業(yè)選拔型的升學和教育機制也只是一種狹隘的卻多少有些無奈的人材選拔方式。對中職生而言,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受到了不全面的評價和無奈地接受了制度的安排罷了。
在相關研究(包括對腦傷患者、專家、學者、奇才的研究,以及信息處理機制、心理計量學、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生物學等的綜合研究)的基礎上,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fā)展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 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智能應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景或社會群體中所展現(xiàn)出的解決問題或制作生產的能力”,而人類智能至少有八種:語文智能、邏輯-數(shù)學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作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我國學界普遍認為,多元智能理論對于我國的教育改革有多方面的意義,即:有助于形成正確的智力觀;有助于轉變我們的教育觀;有助于形成正確的評價觀;有助于轉變我們的學生觀;有助于形成正確的發(fā)展觀。對中職教育而言,意義尤為重大。俞國良和侯瑞鶴在《千里之行從“心”開始——職業(yè)學校心理健康探析》(《中國教育報》2005-1-22)中的研究就發(fā)現(xiàn),中職生也有長處,如在人際交往和自理能力的生活方面及職業(yè)方面的得分就比較高。
正確認識中職生是教育中職生的基礎和前提。多元智能理論在我國沸沸揚揚地傳播已有一段時間,盡管也有人質疑,但是退一步,如果將它與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因材施教”等結合起來,作為一種西中融合、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融合的教學理論來理解,我們不也能欣然借鑒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當然,要使先進的理論真正成為中職學校教育者的共識并化為切實的教育舉措還須各方面的努力。
可喜的是,有些地方、學校的不少教育者已經(jīng)較深刻地認識到正確認識中職生并施行切實有效教育的重要性,而且積極行動。如今年2月28日,北京市商業(yè)學校召開“多元智能理論在職業(yè)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實踐應用研究”匯報會,北京市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會“借鑒多元智能理論開發(fā)學生智能”課題組及其他中職學校的專家、學者、教師,和原國家副督學郭福昌等領導以及教育雜志社的人員與會,商業(yè)學校的多位教師作了專題發(fā)言。
今年中職招生860萬人,比去年增50萬人,在校生達數(shù)千萬。面對這些處于成長期的孩子,面對越來越紅火的職教事業(yè),作為教育者,我們一定要以科學發(fā)展觀來統(tǒng)領思想和工作,以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我們對中職生的認識,指導我們的教育實踐,全心全意為孩子們服務,切實推進中職教育的又好又快發(fā)展。
責任編輯: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