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洲
一、讓地理課堂動起來的關鍵——邊講邊畫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基礎,要學好地理,就必須以地圖作為打開地理知識寶庫的鑰匙,我國古代學者早就有“左圖右書”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看圖、讀圖、析圖的能力,要做到這些,教師就必須充分、最大限度地運用地圖和發(fā)揮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實踐證明,教師能夠準確地采用邊講邊畫的動態(tài)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提高積極性與自覺性,有著十分巨大的作用和意義,具體要求有以下四點:①簡明扼要。板圖的內容要簡明,輪廓形狀的小曲折可以略去,只要繪出重要的轉折彎曲處,使學生一看就知道是哪一地區(qū)即可;②迅速熟練。要在講課中很自然地畫出來,不能一邊看一邊畫,同時避免畫畫改改,任何一幅板圖輪廓,畫圖時間不宜超過半分鐘,以免影響主要內容的填繪和課堂進度;③與講授內容密切配合。邊講邊畫板圖,必須是“活”的,而且是發(fā)展的,應講到哪里畫到哪里,這樣畫出的圖,才能由簡到繁、由淺入深;④準確美觀。板圖要畫得快,還要相當準確,也就是輪廓形狀大致相
似,大小適當,而且還要美觀,粉筆線條要勻稱而自然,力求協(xié)調,顏色不宜太多,避免雜亂。
二、讓地理課堂動起來的基礎——掌握繪圖方法
1.說明概念、理論的簡圖
在地理教學中,常會遇到一些很難講清楚、很難理解的概念和理論,此時,僅用地圖冊、教學掛圖或課本插圖已顯得不足,需要教師將這些概念、理論,用簡單的板圖,邊講邊畫在黑板上,使學生的動覺記憶、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充分調動起來,加深對概念、理論的理解,避免了死記硬背。如講授“水循環(huán)”一節(jié)時,課本上有插圖,但卻是“死”的,依靠插圖空頭講述已是力不從心,此時,教師若能以簡圖方式一步步地邊講邊繪,可使學生目睹三種循環(huán)的過程,強化記憶,避免混亂(圖1)。
2.地區(qū)輪廓圖
地區(qū)輪廓圖是地理教學中使用最多的一種,繪畫方法多種多樣,一般采用幾何圖形描繪法、折線描繪法和曲線描繪法。例如,幾何圖形描繪法,即將陸地邊緣的形狀簡化為最簡單的幾何圖形加以描繪。如世界地圖中各洲的形狀,可以簡化為五個三角形和一個“凹”字形(澳大利亞大陸),伊比利亞半島可以簡化為五邊形,法國呈六邊形,我國的山西省可畫成平行四邊形(圖2)。
3.地形圖的描繪
講地表形狀時,要使學生了解地表形狀的多樣性,如平原、丘陵、高原、臺地、山地等。由于受知識面的限制,學生不可能憑想象理解這些地形,因此,在講授時也應該盡可能地邊講邊畫(圖3)。畫某一地區(qū)的地形略圖,最好用彩色粉筆以不同的符號表示,如可用白色“人”字形表示山脈、藍色畫河湖、黃色粉筆點表示沙漠、空白地方表示平原,公路用粉紅色單線、鐵路用粉紅色雙線,城市用圓圈表示等。
4.地質剖面圖
剖面圖能起到透視作用,在教學中運用機會也較多,如講地表形態(tài)的外部特征時,讓學生知道其內部構造,學生理解得更清楚;剖面圖一般用橫線表示粘土層,用小點表示沖積層或砂巖,用長方格表示石灰?guī)r,用“十”字形表示花崗巖,用大小不等的圓圈表示礫巖層等(圖4)。若讓學生掌握地下水的發(fā)生及其運動,教師可以邊講邊畫出土壤層、沙質層和粘土層等,并讓地層微向谷地傾斜,最后畫出云和雨,對學生說明雨水滲入地層中,通過土壤和沙層向傾斜方向滲透流動,學生通過觀察,就很容易明白地下水的形成及運動過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