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昌蘋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中學生要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中學語文教材作為教學的基本依托,當然承擔著培養(yǎng)中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的任務。在語文教材文言文的選擇上,教材編寫者們充分考慮到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水平,以時間為序,精選不同時期的、有代表性的文章作為中學生的文言閱讀材料。在注釋上,編寫者們旁征博引,博采眾長,精心選擇,為每一篇文言文作了詳盡而恰到好處的注釋,既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讀懂文章,又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間,非常利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中國文字的傳承歷史久遠,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很多字詞的意義和用法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給后人的準確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對同一句話中的同一字詞,出現(xiàn)多解甚至截然不同的理解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因此,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注釋中出現(xiàn)少數(shù)注釋不太恰當或該注不注的情況就在所難免,或者也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是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本意或更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而已。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就發(fā)現(xiàn)一些文言注釋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他們提出疑問后,筆者經(jīng)過多方查考,覺得教材注釋確有不妥之處,在此一并提出,以求教于方家。
一、“異乎三子者之撰”中的“撰”
高中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異乎三子者之撰”中的“撰”字解釋為“才能,指為政的才能”。筆者認為,此注釋欠妥。
《康熙字典》中對此字是這樣解釋的,“撰猶事也,《論語》異乎三子者之撰”。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第一冊中對此字的解釋是“才具(才干),指從事政治工作的才能”。朱東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又如此解釋:“撰,述。這句大意是,我的志向和他們?nèi)凰v的不一樣。”這三部著作,都堪稱權(quán)威,但對同一字的理解就各不相同。而王力、岑麒祥、林燾、唐作藩等人編著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撰”的解釋中,以上解釋中只有“述”這一解釋與其中的“寫作”較接近,另兩種解釋都沒有。那么,究竟這個“撰”字該怎么理解更恰當呢?
筆者認為,朱東潤先生的注釋更恰當一些。
1.從語法的角度看。這一句中有兩個重要的虛詞,一個是“乎”,“乎”字用在句中,其用法相當于“于”,用作介詞,表比較、時間或涉及對象,此處應表比較。說明“我”和其他三人不同。“乎”后就應該是一個名詞性的結(jié)構(gòu)。另一個是“之”,此處“之”字的用法應為“取消主謂結(jié)構(gòu)的獨立性”,“三子者”是名詞,“撰”為動詞,二者之間加上“之”字,取消其獨立性,這個結(jié)構(gòu)才能成為介詞“乎”的賓語,形成比較。
2.從上下文來看。本文記述的是孔子弟子四人陳述各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子對他們的評價。為了打消弟子說話時的顧慮,一開始,孔子就先對弟子們說:“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庇谑?子路“率爾而對”,之后,冉有、公西華依次回答了老師的問題。他們?nèi)说幕卮鹩幸粋€共同點,那就是談論的都是如何治國,換句話說,他們都表達了自己的治國理想。到了曾晳,老師已經(jīng)點名讓他回答:“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他沒有馬上回答老師的提問,而是不慌不忙地彈完曲子,放下瑟,再站起來,說了一句“異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此“撰”字理解為“才能”,就顯得很突兀,因為前三人談論的是治國理想,與才能無關,而且下面所接孔子之話“亦各言其志也!”也與才能扯不上關系。再從下文“三子者出,曾晳后?!钡膯柎鹬锌梢钥闯?前三子在談論自己的治國理想時,曾晳雖在鼓瑟,其實“三子之話”全聽在了心里,甚至老師的一個“哂”的細小動作都沒有放過。因此,沉穩(wěn)細心、謙虛謹慎的曾晳才說“我陳述的和他們陳述的不一樣”,言下之意就是“我的志向和他們?nèi)坏牟灰粯?。?/p>
因此,“撰”解釋為“述”較為符合原文之意。
二、“君子不齒”中的“不齒”
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中所選的《師說》中的“君子不齒”中的“不齒”,教材注釋為“不屑一提,瞧不起”。這個注釋,從具體語境來看,似乎也是通的。但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解釋并不嚴謹。
“齒”的本義是“門牙”,《韓非子·存韓》:“唇亡則齒寒?!焙髞硪卜褐秆例X。還用來比喻排列如齒狀的物品。如葉紹翁《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中的“屐齒”意指木屐兩頭的橫梁,因排列整齊而被稱為“齒”。由此,“齒”引申出了“并列、排列”的意項?!蹲髠鳌る[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倍抛?齒,列也。(杜,杜預。筆者注)《左傳·昭元年》:“使后子與子干齒”。杜注:以年齒高下而坐。又引申為同類,《管子弟子職》“唯嗛之視同嗛以齒”,意為通過觀察一起吃完(幾種食物中的某種)食物來確定同類。如菜肉同吃,先吃菜的與先吃菜的就是同類,先吃肉的與先吃肉的就是同類。
由上可見,“齒”有同類,類別之意,“不齒”應解釋為“不視為同類”,含鄙視之意。今有“為人所不齒”,意即“不為人視為同類”,被人所鄙視。如此古今結(jié)合解釋,才能講清這個詞的來龍去脈,學生才容易領會和掌握。
三、“不嫁義郎體”中的“義郎體”
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中《孔雀東南飛》中“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為?”教材注釋:義郎,仁義的郎君,指太守的兒子。這個注釋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少見質(zhì)疑。其實,此處的解釋犯了以今意釋古意之錯。“義”本寫作“義”,《說文解字》卷十二:“義,己之威儀也。”《釋名》:“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薄兑浊浴贰袄镒阋院土x”。“義”字下的“我”本義是指兵器,據(jù)李孝定先生說:“義”字“上不從羊,似像人首插羽為飾,固有美意,以形近羊,故訛從羊耳”。故“義”字本義為裝飾的兵器,引申為“自我儀容之美”。后才引申出“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一主要意義,并且這個意項成為“義”字的最常用意項,而本義卻因用得極少而被后來的辭書編纂者所忽略,故現(xiàn)在的辭書基本上沒有收錄“己之威儀”這一意項。教材編寫者把“義郎體”注為“仁義的郎君”,因而能得到大家的認同。
從行文技巧來看,“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為?”之前的鋪墊中,“云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云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反復渲染的都是男子的長相漂亮有才干,并沒有提到品行。此處突然說太守之子是仁義的郎君,實顯突兀。而把“義郎體”解釋為“漂亮的人”正照應了前文的鋪墊,合情合理。(漂亮在現(xiàn)代漢語中專指女性容貌美麗,而古代則可指男性容貌英俊,如“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筆者注)
除了上文所論,高中語語文教材文言注釋中值得商榷的還有一些,如《項脊軒志》中的“大母過余曰”中的“過余,到我(這里來),意思是來看望我”?!肚袀鳌分械摹皠诳嗑霕O”中的“極”,教材沒有注。
文言注釋是一項復雜而又艱苦的工作,筆者所論,并非挑刺,有疑就問,乃治學之根本。作為教師,不糊弄學生,有問題就查,就討論,是職業(yè)之底線。不足之處,盼得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