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清時期小說中的狐仙,常常喜歡住在人的家中,與人為鄰,這里不妨將與人為鄰的狐仙稱之為鄰狐。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常常描寫鄰狐與人發(fā)生的故事。其中與人為鄰的鄰狐對人的言行起到了“監(jiān)史”的作用。通過鄰狐,讀者看到了封建社會末期社會生活的種種真實狀態(tài)。
關鍵詞:《閱微草堂筆記》 鄰狐 監(jiān)史 言行 作用
明清時期小說中的狐仙,常常喜歡住在普通人的家中,與人為鄰,這里不妨將與人為鄰的狐仙稱之為鄰狐。無論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還是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都常常描寫鄰狐與人發(fā)生的故事。
在《聊齋志異》中的鄰狐常常與人唱對臺戲,攪擾人的生活,人狐之間關系緊張。如卷二《遵化署狐》記:“諸城邱公為遵化道。署中故多狐。最后一樓,綏綏者族而居之,以為家。時出殃人,遣之益熾?!本砹逗鼞鸵酚?“某生購新第,?;己?。一切服物,多為所毀,且時以塵土置湯餅中?!薄堕單⒉萏霉P記》中的鄰狐則不然,雖然他們偶爾也會做錯事,也會貪小便宜,但大多數(shù)都很正直。他們平時隱形起來,并不干預人的正常生活,但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卻逃不過鄰狐的眼睛。有時鄰狐忍不住勸人以言,規(guī)人以行。
《閱微草堂筆記》向讀者展示了封建社會末期社會生活的種種真實狀態(tài)。其中包括對封建家庭罪惡隱私的揭露?!度缡俏衣?一)》第五十二則記一富室家有一小女奴“聞其母行乞于道,餓垂斃”,于是“陰盜錢三千與之”。富室為富不仁,為此小事竟將小女奴“鞭捶甚苦”。惹得數(shù)十年借居富室家,從未為祟之狐哭聲鼎沸,主人“怪而仰問”。狐對曰:“吾輩雖異類,亦具人心,悲此女年未十歲,而為母受捶,不覺失聲,非敢相擾也?!逼錆撆_詞分明是“爾輩雖人,卻具獸心”,結果是狐以哭卻刑,“主人投鞭于地,面無人色者數(shù)日”。此類事件絕非個案,在《姑妄聽之(四)》第十九則記劉擬山家丟失金釵,不問青紅皂白鞭打小女奴,小女奴屈打成招,被迫承認賣與了“打鼓者”,又追問“打鼓者”衣服形狀。因本無其事,小女奴無言以對,劉“仍復掠問”。居其家四十年,不肯一露形聲的鄰狐忍無可忍,放言曰:“今則實不能忍矣。此釧非夫人檢點雜物,誤置漆奩中耶”,劉“如言求之,果不謬”,而“小女奴已無完膚矣”。兩個小女奴血淚斑斑的遭遇,揭開了封建家庭奴婢制罪惡之一角。在狐與人,善良與殘忍的描寫中,隱藏著強烈的批判精神。
鄰狐還對宗教徒的丑行進行了揭示。其中有的揭示比較直接?!度缡俏衣?一)》第三則記一狐居道觀,道士與其徒在計算收入時,“尚闕數(shù)金。師謂徒乾沒,徒謂師誤算,盤珠格格,至三鼓未休”。忽聽狐于梁上語曰:“汝何必在此相聒?此數(shù)金,非汝欲買媚藥置懷中,過后巷劉二姐家,二姐索金指環(huán),汝乘醉探付彼耶?何竟忘也?!钡朗控澵敽蒙拿婺勘秽徍攘葦?shù)語揭露得淋漓盡致。有的揭示比較含蓄,如《灤陽消夏錄(三)》第三十五則中記“一寺藏經閣上有狐居,諸僧多棲止閣下。一日天酷暑,有打包僧厭其囂雜,徑移坐具往閣上。諸僧忽聞梁上狐語曰:‘大眾且各歸房,我眷屬不少,將移住閣下。僧問:‘久居閣上,何忽又欲據此?曰:‘和尚在彼。問:‘汝避和尚耶?曰:‘和尚佛子,安敢不避?又問:‘我輩非和尚耶?狐不答。固問之曰:‘汝輩自以為和尚,我復何言?”打包僧即外來的和尚,狐對外來打包僧的避讓,活畫出寺內所謂僧人的庸俗。
鄰狐還有對人錯誤的規(guī)勸,規(guī)勸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狐以惡作劇的方式規(guī)勸人勿貪心。如《如是我聞(一)》第十四則記有質庫客作陳忠,主買菜蔬時每日克扣錢財,蓄錢數(shù)千。至端陽日卻被質庫樓上狐將其所蓄“買棕若干,買酒若干,買肉若干,買雞魚及瓜菜果實各若干,并泛酒雄黃,亦為買得,皆在樓下空屋中”。并告陳忠曰:“汝宜早烹炮。遲則天暑,恐腐敗”,陳“無可消納,竟與眾共餐”。此狐沒有用言語勸誡,而是采取行動。因錢不多,也只是施以小懲,頗具教育意義。也有狐沒有任何言語的規(guī)勸行為,也沒有直接動手阻止,而是通過干擾的方式,希望人自悟自改,用心可謂良苦?!豆猛犞?二)》第四十則記“一老儒家有狐,老儒歿后,其子亦諸生,與狐酬酢如其父,……,生故設帳于家,而兼為人作訟牒。凡所批課文,皆不遺失;凡作訟牒,則甫具草輒碎裂,或從手中掣其筆。凡修脯所入,毫厘不失;凡刀筆所得,雖扃鎖嚴密,輒盜去。凡學子出入,皆無所見;凡訟者至,或瓦石擊頭面流血,或檐際作人語,對眾發(fā)其陰謀。”狐的苦心沒有得到理解,老儒之子招來道士降狐,狐不得以才說出真相,原來是“其父不以異類視我,與我交至厚。我亦不以異類自外,視其父如弟兄。今其子自墮家聲,作種種惡業(yè),不隕身不止。我不忍坐視,故撓之使改圖,所攫金皆埋其父墓中,將待其傾覆,周其妻子,實無他腸”。狐的真誠感動了道士“不別主人,太息徑去”,結果“其子愧不自容,誓輟是業(yè),竟得考終”。
更有鄰狐能夠替人解難,助人以德?!豆猛犞?四)》第十六則記“有太學生資巨萬,妻生一子死,再娶,豐于色,太學惑之。托言家政無佐理,迎其母至,母又攜二妹來,不一載,其一兄二弟,亦挈家來。久而僮仆婢媼皆妻黨,太學父子,反煢煢若寄食”,繼而妻黨又虐待太學父子,太學子欲自殺,被后圃老狐所救,老狐言“我居君家久,不平尤甚,君但焚牒土神祠,云乞遣后圃狐驅逐,神必許君”,子如其言?!笆窍?果屋瓦亂鳴,窗扉震撼,妻黨皆為磚石所擊,……,俄而妻黨婦女,并為狐媚,……廚中肴饌,俱攝置太學父子前,妻黨所食皆雜以穢物,……太學乃稍稍召集舊仆,復理家政,始可以自存,妻黨……入門輒被擊,或私有所攜,歸家則囊已空矣。……由是遂絕跡,然核計貲產損耗已甚,微狐力,則太學父子餓殍矣?!焙傲x所當為,奮然而起”,懲治邪惡之人,頗具俠義心腸。如果說后圃老狐的俠義行為還比較直接的話,在《灤陽續(xù)錄》五第十七則所記之狐的俠義行為則更顯智慧與巧妙。此則記一富室積粟千擔,時值荒年,卻吝而不肯貸給饑民,忽然一日,主意大變,手書紅箋,貼于門上曰:“歲歉人饑,何心獨飽,今擬以歷年積粟,盡貸鄉(xiāng)鄰,每人以一石為律,即日各具囊篋赴領,遲則粟盡矣。”不一日而粟盡。有人上門拜謝,卻遍覓不得富室。后才于“久鐍敝屋中”見其“酣眠方熟”,醒來亦不知散糧之事。原來是其家之居狐變做其模樣,代為行事。并留一紙曰:“積而不散,怨之府也。怨之所歸,禍之叢也。千家饑而一家飽,剽劫為勢所必至,不名實兩亡乎?感君舊恩,為君市德,希恕專擅,是所深禱?!鄙w“是時人情洶洶,實有焚掠之謀。得是博施,乃轉禍為福?!焙鶠榱钊瞬唤肫稹稇?zhàn)國策》中馮諼為孟嘗君焚券市義的故事。
仔細分析一下以上數(shù)例,無論是道士買媚藥,主子打奴才,還是妻黨聯(lián)手欺夫,客作小小貪污,都有共同點,即于情理有礙,卻不違法。還達不到觸犯法律的程度,想來誰也不會因為道士買媚藥,主子打奴才而去告發(fā),也不會因為妻黨聯(lián)手欺夫,客作小小貪污去打官司。雖然破壞了道德,卻又無涉于法律。然而又確實是社會上存在的丑惡現(xiàn)象。又因常發(fā)生在家庭內部,具有極大的隱秘性,不易被外界所了解。在《姑妄聽之》四第十五則曾意味深長的引用古諺曰“山川而能語,葬師食無所。肺腑而能語,醫(yī)師面如土。”其中蘊涵著紀昀對世事真相難于被揭示的感嘆。所以紀昀才選擇從住在家中的旁觀者——鄰狐的角度來展示給讀者,鄰狐在這里簡直成了社會道德秩序的的監(jiān)督者與執(zhí)行者。大犯大懲,小犯小治,手法多樣,不拘一格,嚴正分明又不失幾分詼諧。紀昀對鄰狐的義舉常常是大加贊嘆,流露出敬佩之情。多次發(fā)出過如“當向門三揖之”(《如是我聞(三)》第五十六則)、“為之執(zhí)鞭,所欣慕焉”(《姑妄聽之(四)》第十六則)等衷心贊譽。在《如是我聞(四)》第一則中更是直接稱鄰狐為“能語之繩規(guī),無形之監(jiān)史”。
然而從客觀效果上看,越是把“監(jiān)史”的任務放在鄰狐的身上,鄰狐之所為越是大快人心,也越表明清朝后期道德風氣的破壞,以及人類社會無力調整的無奈,所以《姑妄聽之(四)》第十九則中劉擬山發(fā)出“時時不免有此事,安能處處有此狐”的感嘆。
(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2008年度人文社會科學[指導]項目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1534067。)
參考文獻:
[1][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周積明.紀昀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吳波.閱微草堂筆記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李劍國.中國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5][清]蒲松齡.聊齋志異[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6]魏曉紅.《閱微草堂筆記》研究的回顧[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4).
[7]周明華.說狐:以《閱微草堂筆記》為中心[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03).
(李永泉 黑龍江阿城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中文系 150301)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