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寶
摘要:作者讀后《君主論》有感而發(fā)。
關鍵詞:《君主論》感想國家統一
《君主論》是意大利政治家馬基雅維利在400多年前所作。我認為翻開一部400多年前的作品,批判而慎重的態(tài)度是絕對必要的。但當我以上述揚棄的原則來通讀全書時,我更多的還是感覺到了洗禮與驚訝。
我對此書的第一感覺是:馬基雅維利在向他的國家講徹頭徹尾大實話——至少是他所認為的大實話。我認為這首先需要勇氣,再而表現忠誠。同時由于這是一個從未從事過君主工作的人在向君主們系統講述為君之道,故而作者的能力應該毋庸置疑。
縱觀全書,我認為此書的用途應該被定義為君主個人素質教材用書。其性質在哲學上應和大學生個人素質教材以及黨員個人修養(yǎng)教材同屬一類。雖然它們的具體內容可能不盡相同,但著書的目的應該一樣——即培養(yǎng)符合個人身份的個人素質。
書畢竟已經年代久遠,加之中國與歐洲國情迥異,因此書中內容現在讀起來有些顯得魚龍混雜。我將書中所述理論大致分為三類:
其一,是當時尚有爭論,但現在已經普遍解決的問題。如雇傭軍和常備軍的問題,這個問題至少在國家層面已不存在。雇傭軍和常備軍的關系有些類似打的和買車的關系。從經濟上講打的當然劃算,至少不成為負擔;買車當然方便,但背后卻要求經濟實力。這在當時的亞平寧半島乃至整個歐洲都是有爭論的。于是通行的做法是大國買車,比如英法;小邦打的,比如弗羅倫薩。歷史在劃過400年的歲月后,證明了馬基雅維利的話:聰明的君主寧可靠自己的軍隊失敗,也不會靠別人去取勝。
其二,是對現代領導人仍有指導意義的觀點。馬基雅維利認為:“一個人要是為了應該怎樣而忘記了實際怎樣,那他不但無法生存,而且會自取滅亡?!苯衲晔歉母镩_放三十周年紀念。不管這三十年來我們有多少問題,但首先是成果的不容否認。馬基雅維利對“應該怎樣”和“實際怎樣”關系的觀點對于當今中國是有現實意義的。
所謂“應該怎樣”與“實際怎樣”的關系于中國而言就是“馬列理論中的社會主義”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甚至于是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關系。從“應該怎樣”的角度講,我們絕對應該搞計劃經濟,應該實行這種有計劃組織生產的傳統的社會主義制度,以及由此向共產制度過度,這肯定是前進的方向,是不容討論的。但是,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實在有限,以致于這種“應該的”社會主義制度對我們,猶如愛情之對于奴隸,新鮮的烤肉之對于野狗一樣,絕對是一種奢侈品。不僅三十年前是這樣,現仍然如此。
于是,我們不得不放棄“應該怎樣”,而走“實際怎樣”的道路。這就是和市場經濟體制聯系在一起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因為如果不這樣我們就“無法生存”乃至“自取滅亡”
其三,是需要結合當時時代特點批判閱讀的觀點。如馬基雅維利認為軍事是君主惟一專業(yè)。這顯然是一個值得商榷的觀點。但是如果這句話放在十六世紀初期的意大利,則也必然是一個能引起廣泛共鳴的觀點。當時的意大利只是一個地理名詞,政治上四分五裂,外國勢力縱橫其間。當統一的渴望如潮水般在知識分子中奔涌時,除了武力實在看不到另一種稍微可供選擇的方式。歷史證明,后來的撒丁王國已基本使用戰(zhàn)爭手段來完成統一的。因此在讀這樣的部分時,我們需要在充分考慮其時代背景的前提下,批判繼承其中精華。
回顧該書的發(fā)行史和馬基雅維利的個人生平,我想恐怕再已找不到一位像馬基雅維利這樣受到如此尖銳對立毀譽的思想家了。不可否認,其中一些關于君主個人的素質措辭確實有些讓人難以接受。如著名的關于狐貍與獅子的比喻。照當時的觀點看來:君者,受命于天,類以走獸,似有不妥吧。因此馬基雅維利能這樣做則說明他確實是一個先于他同時代的人就脫離了神學束縛的思想家。
誠如馬克思所言,馬基雅維利使政治的理論擺脫了道德束縛,而將權力作為了法的基礎。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的觀點走了一條與《理想國》完全不同的道路,并為歐洲政治思想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讀完《君主論》我個人認為教詐絕非馬基雅維利的本意。我可以確定作者想表達的應該是這樣的意思:為君者,必需大善,非大善斷難為君;然大善者,必將若惡,非若惡斷難大善。用現在的話解釋:所謂大善,既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不顧及這樣重大利益的人是不能在領導崗位上長久的。但有時候為了實現根本的和整體的利益,又必須勇于犧牲眼前和局部的利益,這種犧牲即為“若惡”。因此,此書中所有關于君主素質中罪惡的描述只是在說明君主應該在盡可能善的前提下,在局勢需要時的時候知道如何作惡,因為畢竟作惡也是一種復雜勞動。
若非要以善惡來斷定此書,我仍然認為書中所述皆為大善。因為此書是為了國家的統一而作。
統一是那么偉大而絢麗的事業(yè),自秦始皇以來,統一是我們這個民族最響亮的口號;自毛主席以來,統一是我們這個大國最沉重的心結。我們如此具有統一的傳統,可仍就未能完成統一。它就又如中秋的明月,總是能讓所有的中國人魂牽夢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