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花萍
隨著“新課程”的全面鋪開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教學也出現(xiàn)了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多元化的“新課堂”形式,其中“生成性”課堂也成為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非常關注的熱點之一。因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建立在一個全新的基點上,這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把學生從傳統(tǒng)教學中的“認知體”提升到“生命體”的高度,把學生看做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始終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關注課堂的“預設”與“生成”,用動態(tài)生成的理念善待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
“預設”是預測與設計,是課前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清晰理性的超時空的設想與安排,應具有彈性和留白;“生成”是生成和建構,是課堂教學本身的進行狀態(tài)而產(chǎn)生的動態(tài)形成的活動過程,它具有豐富性和生成性。“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提高,“預設”應為“生成”服務,二者應是相輔相成的矛盾統(tǒng)一體。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缺乏生成意識和及時捕捉、隨機處理課堂新信息的能力。當新的問題出現(xiàn)時,教師為了教學設計的不被打亂和沖擊,“果斷”地采取了避開的原則。這樣的選擇,也就把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全抹殺了,我們口口聲聲在呼喚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今天,教師卻硬生生地在澆滅學生的火花,這無疑是與現(xiàn)在的教學改革方向相沖突的。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把握好預設與生成呢?
一、 精心準備,彈性預設
過去我們不顧學科和學生的特點,把備課誤解為譜寫教案,把上課誤解為就是照搬教案,這顯然不符合新課程精神。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合理的思考,明確的安排,自覺預估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生本等多對話而出現(xiàn)的“非預計性”生成。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的建構過程,這是由學生原有的經(jīng)驗,各自的知識結構及個性等多方面的差異性和復雜性決定。備課前教師必須熟悉學生,并深入地了解學生,只有這樣才能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從學生出發(fā),從學生現(xiàn)有的體驗水平、理想、情感、態(tài)度現(xiàn)狀出發(fā),分析文本,制定多維目標,然后依據(jù)目標預設幾種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思路,盡可能多地將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預設到,為課堂生成奠定基礎。但教師不可能也無法對實際的教學過程準備得毫無疏漏,故有必要在備課時進行彈性預設。彈性預設是指教學方案為體現(xiàn)學生主體而預備充分的空間,為鼓勵動態(tài)生成保留足夠的余地。彈性預設指明教學達成的大方向,又顯示高度的靈活性。我們預設教學目標,但只是基本的目標,預設目標可以在教學中修正;我們預設教學重點,但只是基本重點,預設重點可在生成中調(diào)整;我們預設教學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預設流程可以在實施中變化??梢孕拚?、調(diào)整、變化的預設是彈性的預設,只有這種彈性的預設才能促進生成,也只有這種生成才是樸素的、真實的、生動的,因而也才是有效的生成。這是科學而藝術地把握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關系的結果。
二、 巧妙把握生成性因素,提升課堂教學價值
課堂教學是千變?nèi)f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設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所有情況。因此,當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我們在促成學生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當課堂生成新的教學資源時,我們應該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學生的回答一定有超出自己的預設之外的,這是值得我們欣喜的事情。這個時候,教師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夠應對這一切,能夠從容指導學生。如果教師在這個時候,就已經(jīng)方寸大亂,那么其他的一切教學設想都不可能得以實現(xiàn)了,并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將自己放在一個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學生的生成,給學生的生成營造氛圍。面對學生的種種想法,我們在平等的立場上給予指導,而不能居高臨下,一棒子打死。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用心傾聽。當學生在就課本內(nèi)容發(fā)表觀點的時候,我們也要用心傾聽,這樣才能從中明確學生的觀點并對之給以適當?shù)脑u價和鼓勵。并在之后,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觀點,與同學們進行親切的交流,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課堂教學。再次,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課堂生成的信息進行重組。當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之后,就會在課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對于這些信息,我們又要區(qū)別對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學生對于文本所生成的獨特的見解,這時教師不可打斷學生的觀點,而要順應學生思維走向。對于那些即興閃現(xiàn)出來的火花,教師應敏銳捕捉,并予以引燃,順水推舟,給以適當?shù)墓膭?以此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共同研究。還有一部分信息,是學生對于文本本身超出文學范疇的理解和認知。對于這部分信息,教師必須加以正確指引。我們不能一味地為了生成,而忘了我們在做什么。在語言課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感受語文,體會語文。其他的超出語文范疇的生成,無論多么精彩,教師都應該用巧妙的方式將學生的視角引回到語文上來。同時,教師還要在收集處理這一些信息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能夠引發(fā)學生新的生成的興奮點。
三、 課堂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辯證統(tǒng)一
一方面,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是不可思議的,不僅形散而神散,那種單純的生成實質(zhì)是“放羊”,“隨意性”是其特點,它放棄教學的責任、教師的責任,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質(zhì)量;另一方面,缺乏預設的生成,課堂是死氣沉沉的,“封閉性”是其特點,那種所謂的預設不僅會嚴重束縛課堂教學中師生的生成能力,而且慢慢會扼殺師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
生成性的語文教學理念為語文課改帶來了一縷春風,也給語文教師帶來了機遇。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們還應該“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同時也能夠“關注生成”“駕馭生成”,讓學生問題跟著我們的課堂一起飛翔。
(海門市劉浩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