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就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只有從思想、信念、理念方面真正樹立起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才能真正落實“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執(zhí)政理念,領導的威信才能真正得到樹立,群眾也從心底支持、擁護黨的領導。
關鍵詞:領導干部;權力觀;政績觀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631(2009)12-0154-01
作為一名領導干部,執(zhí)政黨的黨員,其權力觀、政績觀毫無疑問應當是為人民服務過程中濃縮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那么,怎樣才能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政績觀呢?
一、正確的權力觀和政績觀的含義
權力觀是對權力的基本看法和態(tài)度,包括權力從何而來,掌權干什么、用權為什么、怎樣用權等問題。正確的權力觀的思想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本質是權為民所用,核心是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
政績觀是關于政績的基本看法和態(tài)度的總和,包括什么是政績、政績?yōu)檎l而創(chuàng)、怎樣創(chuàng)造政績、創(chuàng)造什么樣的政績等基本問題。正確的政績觀,就是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看待政績,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指導政績,用兢兢業(yè)業(yè)、真抓實干的良好作風創(chuàng)造政績。
二、正確的權力觀和政績觀的關系
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有什么樣的權力觀,胡錦濤總書記關于“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論斷,從根本上詮釋了權力觀、政績觀的基礎——人民。正確的權力觀總與正確的政績觀相聯(lián)系,并在多方面有機統(tǒng)一。一是在目的上統(tǒng)一。正確的權力觀認為權力來自于人民,只能用于為人民群眾謀福祉,即所謂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正確的政績觀認為政績?yōu)槿嗣袢罕姸鴦?chuàng)。二是在方式上統(tǒng)一。正確的權力觀認為行使權力必須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正確的政績觀認為創(chuàng)造政績必須求真務實,尊重客觀規(guī)律,注重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三是在接受監(jiān)督上統(tǒng)一。正確的權力觀認為權力源于人民,而且創(chuàng)造政績應將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結合起來,經得起群眾、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三、錯誤權力觀、政績觀的表現
一是以權謀私,不思進取,得過且過。主要表現為以公權謀私利,卻在思想上固步自封,停止不前,在工作上敷衍了事,庸碌無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二是獨斷專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紀律缺失。主要表現為不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不遵守規(guī)章制度,我行我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官僚主義、家長作風盛行,在重大問題上個人說了算,大搞“一言堂”,重近期效果,輕長遠利益,急于出成績,片面追求數字增長。
三是隨心所欲,自搞一套。主要表現為工作中不講大局,決策不講科學,辦事不從實際出發(fā),不認真貫徹中央及上級的決策決定,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四是講享受、比排場,心浮氣躁,追名逐利。主要表現為視權力為特權,比地位,擺身份;不歷行勤儉節(jié)約,貪圖享樂,奢侈浪費;把地位、影響和工作條件看成個人的既得利益甚至私有財產,在工作條件、生活待遇上斤斤計較,習慣于做表面文章,熱衷于擺花架子,追求轟動效應。
五是弄虛作假,欺上瞞下,作風不正。主要表現為無全局意識,遇事不講原則,只講關系,對上報喜不報憂,掩蓋矛盾和問題,習慣于搞攀比浮夸,搞數字政績;心術不正,勾心斗角,甚至為達個人目的造謠生事、落井下石等。
四、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政績觀的途徑
1、樹立一切為民行政的思想。一切為民是黨員領導干部行政的本質所在,也是評價用權和政績的最高標準,換句話說,要緊緊圍繞科學發(fā)展的思想,踐行執(zhí)政為民,為民謀利的宗旨,共產黨人為民執(zhí)政,權力和政績自然是為民辦實事,謀福祉,也只有為民辦事謀福,才能出政績,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所以,一定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像溫總理講的那樣: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侵權要賠償,違法要追究。那種“數字出官,官出數字”,表面口口聲聲為民,背地大搞權錢交易,慷國家之慨,送人民之情,中飽私囊者,如成克杰、胡長清、劉方仁之流,實為人民深惡痛絕!
2、樹立公心求政的思想。在集體領導原則下,任何人的作用都是有限的,雖然領導者個人的因素非常重要,但如果不與組織和班子整體聯(lián)系起來,就不能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謙虛謹慎,不尚空談,不圖虛名,從來都是成功的基本經驗。因此,應時刻牢記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思想,永葆革命本色,切忌處處“我”字當先,事事以個人利益為中心。一定要時時出于公心,以民為天,以公為上,以廉為本,以法為是。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主觀努力同客觀績效相一致,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贊成,也才能體現嚴謹細致,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
3、樹立立身安民的思想?!八迳匙詢?官賢弊自絕”。黨員領導干部務必修善自身,擺正位置,想透、看淡個人的名譽、地位和利益,不計個人榮辱得失,不與民爭利、以權謀私,真正做到修身立德、以德為政。
4、樹立勤政為民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政績觀,必須破除“官本位”意識,肅清封建主義的殘余思想。黨員干部務必淡化“官”念,以民為本,用手中掌控的權力盡心竭力為群眾干事業(yè)、謀利益。要知道位越高,責任和義務也就越重。要有“民不富足、食不甘味,民不安樂、寢不安枕”的責任感和壓力感,對群眾滿懷深情,對事業(yè)滿腔熱情,真正做到執(zhí)政興黨業(yè)、用權為人民。要樹牢奉獻意識。領導干部工作就是盡責,不能以此為資本向組織和人民索取額外報酬。要信守“良田千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的箴言,正確對待個人利益,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抵得住誘惑。自覺做到一切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甘心奉獻,勇于犧牲。
5、科學評價政績。用什么樣的指標考核政績和標準衡量政績,直接影響到干部政績觀的形成。因此,組織部門和廣大組工干部要首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并以此為指導,改進政績評價和考核方法,建立完善科學的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一是政績考核的內容要注重全面性。在政績考核的整個指標設置上,要按照“五個統(tǒng)籌”、“五個堅持”的要求,全面反映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情況。考核范圍包括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情況、群眾生產生活提高情況、社會發(fā)展和環(huán)境改善情況、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效能進步狀況等。二是政績評價的標準要注重科學性。按照經得起群眾、實踐和歷史檢驗的要求,充分考慮政績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階段差異、區(qū)域差異和崗位差異,把握好干部主觀能動性與客觀條件優(yōu)劣、上級認可與群眾滿意程度、個人作用與集體領導、近期效益與遠期利益等關系,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有效的傳統(tǒng)做法與現代考評新技術新手段、組織化的評判與人性化的考核等有機結合起來,既數字,又不唯數字,注重反映經濟社會發(fā)展和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標,又不僅僅依靠達標看待干部的政績,堅決防止“干部出數字”、“數字出干部”現象的發(fā)生。三是政績考核的方法要注重民主性。堅持走群眾路線,最大限度地擴大人民群眾對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知情權、評價權、監(jiān)督權,逐步建立領導干部政績評議、公示、審核、監(jiān)督制度,切實解決公認不公、實績不實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領導干部事業(yè)觀工作觀政績觀教育讀本》[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2.
[2]《發(fā)展觀人才觀政績觀干部學習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9.
作者簡介:王旺軍(1976- ),男,甘肅通渭人,現為蘭州紅古祁連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黨群工作處處長、政工師、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