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梅 陳 曦
摘要 喬納森博士的建構主義觀點對當今教育技術學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他極力反對以知識傳授和標準化考試為特征的學習文化,倡導有意義的學習。筆者通過閱讀他的著作《學會用技術解決問題——一個建構主義者的視角》,在文中對“學”“技術”和“解決問題”3個方面進行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 學習;技術;問題解決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489X(2009)12-0066-02
Interpretation of Jonassens Problem-solving View//Zhang Yamei, Chen Xi
Abstract Dr. Jonassens constructivism viewpoint ha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influence now to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e is strongly against to take the knowledge instruction and the standardized test 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tudy culture, initiates the meaningful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hrough reading his book 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s perspective to carry on the thought and exploration about “l(fā)earning”“technology” and “problem- solving”.
Key words learning;technology;problem-solving
Authors address Hen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Kaifeng, Henan 475001
戴維?喬納森(David H.Jonassen)博士是美國教學設計領域著名專家,現為美國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杰出教授,信息科學與學習技術系問題解決研究中心主任,被認為是繼加涅(Robert M.Gagne)、梅瑞爾(David Merrill)之后美國教育技術學領域的第三代領軍人物。喬納森的建構主義觀點對教育技術領域影響頗深,他當前的研究主要關注認知建模與認知任務分析、問題解決、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設計、學習中認知工具的開發(fā)等。在《學會用技術解決問題——一個建構主義者的視角》這本書中,喬納森極力反對以知識傳授和標準化考試為特征的學習文化,倡導有意義的學習。他認為教育的目標是促使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教會學生去解決問題,最主要的是學會用技術學習,并解決各種良構和劣構問題。本書主要圍繞3個方面來展開論述,也就是“學”“技術”和“解決問題”。
1 全部的生活都是問題解決
卡爾?波普爾(Carl Popper)曾說,全部的生活都是問題解決(All Life is Problem Solving)。人類從原始狀態(tài)起,就在與世界進行互動,并力求對他們所經歷的事物建構意義。知識、意義和理解不能離開有意義、有意圖的活動而存在,而問題解決正是彌合了時代精神與建構性學習的追求。
問題解決是認知心理學最主要的研究領域之一,根據問題的起點、目標和允許操作方法的不同,可以將問題分成結構良好的問題(良構問題)和結構不良的問題(劣構問題)。典型的良構問題呈現問題的所有要素;包括數量有限并按可預測和規(guī)定的排列方式組織起來的規(guī)則和原理;存在正確的、唯一的答案;有一個首選的、指定的解決過程。而劣構問題則是在日常實踐中碰到的那些問題。劣構問題有許多可選的解決方案;界定模糊或目標和限制條件不夠清晰;有許多解決路徑;評價解決方案存在多元標準[1]。通常劣構問題的動態(tài)性更強,學生很少被要求去解決它們,這就導致學生畢業(yè)后無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場景中很好地去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喬納森認為學習的未來是學會解決問題,他提出“教育的未來應該把焦點放在有意義的學習上,放在讓學生學會怎樣推理、決策和解決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復雜問題上,換句話說,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標就是問題解決”[2]。
2 問題解決是有意義的學習
根據奧蘇伯爾的觀點,有意義的學習是指通過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聯(lián)系而掌握學習內容的學習。這里的“有意義”關注的是結果,即學習者的理解。只有當學生制定意義時有意義的學習才能發(fā)生。喬納森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具有5種屬性[2]。
第一,有意義的學習是主動的(可操作的/關注的)。學習是人類自然的、適應的過程,有意義的學習要求學習者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能積極地處理事務,使用該領域中的工具,并觀察他們操作的結果。
第二,有意義的學習是建構的(清楚表述的/反思的)。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時,已有的知識往往會和新知識發(fā)生沖突,讓學習者感到困惑。這種困惑是意義制定的催化劑,通過新舊知識間的不斷同化和順應,學習者就逐漸可以構建越來越復雜的心智模型。
第三,有意義的學習是有意圖的(反思的/調整的)。人們做每一件事都是為了達到某些目標,學習也是如此。當學習者出于自愿積極地為達成某種認知目標而努力時,他們思考、學習更多的是為了達到該目標。
第四,有意義的學習是真實的(復雜的/情境的)。在真實的、有用的情境中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并給學生提供新的、不同的情境使用這些概念,而不是把他們抽象成規(guī)則讓學生記憶在應預先設置好的問題中去,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
第五,有意義的學習是合作的(合作的/對話的)。協(xié)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會話是協(xié)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此外,協(xié)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
有意義學習的這些屬性是彼此關聯(lián)、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那么如何來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呢?喬納森教授給出很好的答案:用技術支持有意義的學習。
3 用技術支持有意義的學習
教育者總是嘗試使用技術以教師常用的教授方式教給學生知識,信息被嵌入技術之中,技術再把這些信息呈現給學生。學生的角色主要是學習技術呈現的信息,就像他們學習教師呈現的信息一樣,也如同運輸車把食品運給超市一樣,技術的作用是把功課傳遞給學生[3]。如果僅以這種傳統(tǒng)的方式把技術作為功課傳遞的工具,就不能最有生產性和最有意義地對技術加以利用。技術不能教給學生要學習的內容,而是學習者應該使用技術去教他們自己和他人。
喬納森認為技術可以并且應該成為有意義學習的工具,應該變革從技術中學習為用技術學習。技術對學習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2]:1)技術作為支撐知識建構的工具(表征學習者的觀點、理解和信仰,幫助學習者制造結構化的多媒體知識庫);2)技術作為探索知識的信息工具支撐學習者在建構中學習;3)技術作為背景支撐做中學;4)技術作為社會中介支撐在對話中學習;5)技術作為智能伙伴支撐在反思中學習。
4 學會用技術解決問題
技術在幫助學習者解決問題方面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歸納起來主要有4種:信息查詢、給任務或內容建模、決策以及設計[2]。
4.1 信息查詢是意義制定和問題解決不可缺少的,幾乎大多數的問題都需要信息查詢有研究發(fā)現,當學生找到預定的答案并將它們拷貝下來時,他們并沒有理解或反思所找到的內容。他們的目的就是完成任務,找到教師要找的唯一答案。所以信息查詢并不意味著問題得到解決,還需要對問題的理解。因此在查詢時學生要明確自己的意圖且生成有意識的及有目的的查詢策略,以便找到有用的信息資源,同時還要對信息的可信度進行評價。
4.2 建模對理解很重要為了真正理解某個事物,人們會建構一個關于該事物的心智模型(心智模型是對一個領域或現象所涉及的各種知識的心智表征)。借助技術構建某個現象或領域的模型有助于對該現象或領域心智模型的建構。喬納森曾在其著作中描述幾種用于知識建模的工具,包括數據庫、語義網絡、電子表格、專家系統(tǒng)、系統(tǒng)建模工具、超媒體、可視化工具和微世界,這些工具可以用來幫助學生創(chuàng)建問題模型,以便更有效地解決問題[4]。
4.3 日常生活中到處充滿決策決策既是一種問題,也是一個更復雜的問題解決類型。典型的決策問題需要問題解決者基于一套標準從一組備選方案中選出一個選項,每一個方案都有一個或幾個結果。技術可以幫助決策,用來為決策的情境建模,同時也可以用于收集和表述關于決策的不同觀點。
4.4 設計問題通常是遇到的最復雜和最結構不良的一種問題類型對于大多數的設計問題,不能確定它的目標是什么,更不用說解決方案。然而,設計問題卻是吸引人的。不論學生是拍攝一段錄像還是設計一個網頁或多媒體程序,他們都需要進行設計,他們對于設計的過程、產品及蘊涵其中的思想掌握自主權。自主權通常伴隨責任、自豪感和滿足,這是任何學習體驗都渴求的結果。
總之,用一句話概括本書的核心就是:探討如何在有效使用技術的基礎上開發(fā)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支撐問題解決學習。它為教育技術支持知識建構提供一個新的視角,本書橫向涉及問題解決的關鍵過程,縱向涉及不同的問題解決類型,將二者融會于一體,并在一個框架之中整合美國近年來比較成功的多個典型案例,為理論與實踐搭建橋梁。
參考文獻
[1]Jonassen D H.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for well-structured and ill-structured problem-solving learningoutcome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7,45(1):65-69
[2]喬納森,等.學會用技術解決問題——一個建構主義者的觀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33
[3]Clark.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learning from media[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3,53(4)445-459
[4]Jonassen D H.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Engaging critical thinking[M].Upper Saddle River,NJ: Prentice Hall,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