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紅艷
(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qū)龍王鎮(zhèn)中心小學,湖北 襄樊)
[摘 要]:習得性無助指個體因無法克服焦慮、恐懼、痛苦的壓力,而喪失求生斗志,放棄一切追求,而陷入絕望的心理困境。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提出的。學生中也常出現(xiàn)習得性無助現(xiàn)象。本文主要論述了習得性無助現(xiàn)象的預防。
[關鍵詞]:習得性無助 歸因 教育
一、習得性無助的提出及定義
習得性無助由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從一項學習的早期實驗中獲悉,當狗被置于難以逃避的電擊區(qū)域時,起初它們試圖逃避電擊的反應很積極,然而24小時之后,它們的逃避反應明顯地減少或消失了,表現(xiàn)為動機缺乏、認知或聯(lián)想缺失、情緒缺失等現(xiàn)象。他認為是因為狗習得了無助感。1975 年塞里格曼(Seligman, 1975) 用大學生當被試,進行了噪音試驗,結果使人也產(chǎn)生了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個體因無法克服焦慮、恐懼、痛苦的壓力,而喪失求生斗志,放棄一切追求,而陷入絕望的心理困境。
二、習得性無助對教育的啟示
習得性無助是個體在生活、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是社會化過程中的不良產(chǎn)物,也是一種習得的行為和習慣。習得無助感的個體往往存在錯誤的認知,認為所有的事都不受他的控制,失敗的事情都是自己能力差造成,而成功的事情則被他們認為是運氣好罷了,這些事情都不是他們努力就能改變的。因此,在對學生和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當以正面教育為主,多鼓勵少懲罰,萬不得已必須懲罰時,只能對事不對人,不可否認其能力,侮辱其人格,切忌懲罰到產(chǎn)生“習得性無助”的程度。
1.巧用歸因策略,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成就動機
自我歸因理論認為,失敗被歸因于穩(wěn)定的、內(nèi)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qū)p弱進一步活動的動機;而失敗被歸因于不穩(wěn)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則不會減弱甚至還會增強進一步的活動動機。成功被歸因于穩(wěn)定的、內(nèi)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將進一步增強成就動機;相反,若成功被歸因于不穩(wěn)定的、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則無助于強化,甚至還會減弱進一步的活動動機。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對成敗進行歸因時,就應該靈活運用這一理論。例如,當某個平時成績總在前幾名的學生,在某段時間連接幾次考試成績下滑到二三十名,而情緒十分緊張、失望、煩燥、不知所措時,教師就應幫助該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使其認識到幾次失敗的原因并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夠,即不是穩(wěn)定性因素所致,而主要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夠,即是不穩(wěn)定因素所致,使其深信只要放松緊張情緒,更加努力,注意改進學習方法,那么,學習成績很快就能恢復上去。不言而喻,這樣的歸因?qū)⒂兄趯W生恢復自信心,放松情緒,增強自我期望,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成就動機。
引導學生多進行個人傾向歸因,養(yǎng)成將學業(yè)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習慣,而對學習中的失敗,多從不穩(wěn)定因素(努力)歸因,少從穩(wěn)定因素(能力)歸因,克服“自己能力低”的歸因偏差,提高自信心,激發(fā)他們長期堅持不懈努力的積極性,避免由于失去自信而自暴自棄或半途而廢。努力而成功值得表揚,努力而失敗同樣應該受表揚;在付出同樣努力時,能力低的學生應得到更多的獎勵。能力低而努力的人應給予最高評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應給予最低評價,我們重點強調(diào)的是個人努力。若他們已十分努力,則應引導他們把失敗歸因于學習方法不當,并幫助其改進學習方法,這樣就可增強自信心,預防和克服習得性無助感。
2.積極幫助學生增強自我效能感,克服習得無助感
無助感的產(chǎn)生意味著自我效能感的降低或消失。作為教師,就可以靈活運用歸因理論,積極幫助學生增強自我效能感,克服習得性無助感,增強自信心,不斷追求更高的成就動機和行為。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的產(chǎn)生依賴于“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或強化。它啟發(f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多給學生以表揚、關心、鼓勵、支持、幫助等正面強化,而少給予批評、指責等負面反饋,以維護和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對于原本就十分內(nèi)向、自卑的個體就更應注意。同時,應盡量避免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比較落后、自卑、內(nèi)向的學生,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相信他們的能力。總之,在運用“積極關注”或強化時應靈活機動,要因人、因事、因時而異。同時,在幫助學生增強自我效能感,克服習得無助感時,教師要考慮如何教給學生知識、技能,更要考慮如何通過教學促進學生學習和掌握學習策略,提高學習能力,發(fā)展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我們在幫助學生克服無助感時,首先,應讓其明白,失敗主要是由于不夠努力,而不是他們能力差或智力低,幫他們樹立自信心。其次,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任何一點進步,即使是微小的進步,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容易的,應及時肯定和表揚。要讓學生在學業(yè)進步中體驗成功的愉悅。同時,在循序漸進有步驟的訓練和積極強化中,使他們的能力真正得以提高,這樣也就不愁學生的積極成就動機和行為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了,學生的無助感也就自然會消除的。
我們在表達對學生的積極關注和表揚學生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1)表揚的內(nèi)容。我們不能為了表揚而表揚,表揚要言之有物,學生確有值得表揚的地方。而在表揚學生時,更應該表揚他的努力而不是他的聰明。研究表明,在學生取得成就時,那些被表揚為很努力的學生們能夠在挫折面前保持理智的自尊。他們?nèi)匀徽J為自己很聰明;他們?nèi)匀恍蕾p挑戰(zhàn);他們計劃為實現(xiàn)未來的成功而工作。那些被表揚為很聰明的學生們的自尊心獲得了初步的提高,但當進展不順利時,他們對自己的信心就產(chǎn)生了動搖。
(2)表揚的方式。當學生學習或其它表現(xiàn)出色時,我們應表揚他們,但是我們更多地應表揚他們的行為策略,而不是表揚他們自己認為與良好學業(yè)成就直接相關的天賦和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我們可以表揚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堅持不懈,他們的專心致志,他們學習策略的效果,他們提出的有意思的想法。我們也可以向他們真誠地提出問題,這些問題表明了我們對他們的工作及對他們投入的欣賞,我們可以與他們熱烈地討論學習所得。當然,這比我們簡單地告訴他們很聰明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這是對他們工作的賞識,更具有積極意義。
(3)表揚的態(tài)度。我們在表達我們的積極關注和表揚時,我們必須是真誠的。如果我們虛偽地去表揚學生,還不如不要表揚。俗話說,巧詐不如拙誠。誠心誠意地做人,用心去接納對方、包容對方,以誠待人,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真誠,才能讓他們真正相信我們,相信他們自己。
參考文獻:
[1]張春興.現(xiàn)代心理學:現(xiàn)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50-255.
[2]馮青來,連衛(wèi).習得性無助感及其防治.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0(5):104-106.
[3]吳增強,虞慕鏞.初中學業(yè)不良學生習得性無能研究.心理科學,1995,(18):99-102.
[4]付曉云.用“形象控制法”克服“習得性無助”.心理健康,2006,(4):46.
[5]劉志軍,鐘毅平.習得無助感理論發(fā)展研究的簡評.心理科學,2003,26(2):374-375.
[6]吳增強.習得性無能動機模式簡析.心理科學,1994,(3):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