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懷念
摘 要:責任感是一個人日后能夠立足于社會、獲得事業(yè)成功與家庭幸福的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zhì)。我們從生活的現(xiàn)實和種種相關的調(diào)查報告中看到:不少學生自私、冷漠、麻木,缺少同情心;專橫跋扈、驕逸,缺乏寬容心;愛國意識淡薄,缺乏責任感。教師的責任不僅是要向?qū)W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做人的準則。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我們應勇挑重擔,以歷史課堂為陣地,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寓其于歷史教學之中。
關鍵詞:歷史責任感 欣賞 愛國主義
所謂歷史責任感,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guī)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tài)度而產(chǎn)生的情緒體驗。托爾斯泰認為:“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必熑胃惺且粋€人日后能夠立足于社會、獲得事業(yè)成功與家庭幸福的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zhì)。因此責任感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青少年人格和社會性品質(zhì)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的責任不僅是要向?qū)W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做人的準則,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進行歷史責任感的培養(yǎng),既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也是時代的需要。古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科學知識可以不斷補充,而一個人的品行一旦形成很難改變,那么歷史責任感的培養(yǎng)要從小抓起,從青少年抓起。
對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學歷史教育有著其他學科無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利用學科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更具特殊意義。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我們應勇挑重擔,以歷史課堂為陣地,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寓其于歷史教學之中。
歷史課程標準非常重視歷史責任感的教育功能,古今中外曾出現(xiàn)過無數(shù)英雄模范人物,在他們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品質(zhì)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責任感的生動材料。如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品質(zh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毛澤東的“身無分文,以憂天下”;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們之所以贏得了歷史和人民的尊敬,無不源于強烈的歷史責任感,這些形象鮮明感人,事例生動具體,能給學生以情感的沖擊和震撼,從而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培養(yǎng)初中生的歷史責任感還要讓學生學會愛國,告訴學生作為公民的責任就是愛國,所以以歷史課堂為陣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培養(yǎng)青少年對國家、民族的責任。翻開歷史的書卷,從遠古到現(xiàn)代,上下幾千年,到處都蘊藏著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作為歷史教師必須做到從實際出發(fā),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江總書記曾經(jīng)指出,“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nèi)容。如講述清朝前期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擊敗沙俄對我黑龍江流域的侵略,平定噶爾丹分裂勢力和大小和卓的叛亂,加強對西藏的管轄等等,我們都突出地引導學生明確:這些都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利益的歷史事實,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進步,今天我們同樣要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的利益,這是愛國之舉。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歷史信息源源不絕,尤其是在近百年歷史中更為突出。在教學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歷史信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所以陶行知先生說:“在教師的手中操縱著幼年人的命運,更操縱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