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濤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貪污受賄、背叛國家;他們不尊敬長輩、不孝敬父母;他們語言粗俗、行為粗野;他們到處撒謊、欺詐行騙……我們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看到這些現(xiàn)象一定會痛心疾首。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希望諸君至少要做一個人,至多也只做一個人,一個整個的人。”而“忠孝雅誠”主題教育活動就是教我們做一個“整個的人”,一個具備基本的崇高道德人格的人。學校是“忠孝雅誠”主題教育活動的主陣地,教師是“忠孝雅誠”主題教育活動的引領者、示范者。我想,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對學生進行“忠孝雅誠”教育,必須做到“三心二意”,即細心、耐心、愛心、新意、意志。
一、細心
所謂細心,是指教師要善于觀察、精于思考、巧于處理,細心研究學生心理,了解學生、指導學生,做學生的人生引路人。在“忠孝雅誠”主題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細微的洞察力,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學習狀況及心理狀態(tài)等各方面出現(xiàn)的征兆;及時發(fā)現(xiàn)班級出現(xiàn)的各種跡象,并根據(jù)已經(jīng)獲得的各種信息,進行周密準確的分析;針對學生思想的變化,對教育過程及時進行調整,對學生或班級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引導、解決。對于一些帶有共性的問題,要進行集中教育;對于個別“特殊生”,教師更要有精雕細琢的細心,并善于講究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如長短期目標結合法、人格感化法,冷熱兼施法等。很多富有敏捷而細心觀察力的教師,能夠從學生的言談舉止中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及時展開教育,切實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之中。反之,如果等問題明顯暴露出來以后,再忙于應付,就容易錯失教育良機。前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班上一名學生經(jīng)常遲到,上課無精打采,心不在焉。找她談話后得知,她父親最近生病住院,而母親又在外打工,她每天既要照顧好父親,又要忙家務。于是我結合實際,針對一些學生對孝敬父母理解不夠深刻,做得不夠好的情況,立即召開“感恩父母”的主題班會,讓學生現(xiàn)身說法,理解父母的苦心,并讓學生從行動上去感謝父母,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可見,教師在“忠孝雅誠”主題教育活動過程中,只要心細如發(fā),善于捕捉事物本質的現(xiàn)象,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內心,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耐心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社會角色,他們承擔對學生教育的責任。要出色完成“忠孝雅誠”這一復雜的教育任務,就需要我們不急不躁,不慍不火,耐心地幫助學生、教育學生、深入細致地了解情況,做到有的放矢。實踐證明,急功近利,過于急躁,往往會造成學生心理障礙,最終導致教育失敗。因此,做好“忠孝雅誠”主題教育工作,必須具有超人的耐心,要善于駕馭自己的感情,要有“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容人氣度,要能夠在對學生特別是差生的反復教育轉化過程中,耐住性子,摸清病因,對癥下藥。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獲得學生的信任、尊敬,也使學生有了自信、自尊。當學生犯錯誤時,切忌簡單粗暴地諷刺、挖苦,而是耐心地說服,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情緒。初中生一般年齡在12到16歲之間,正處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發(fā)展變化最激烈的時期,面臨著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社會方面適應課題。處于這一特定發(fā)展階段的初中生,由于心理發(fā)展不成熟,情緒不穩(wěn)定,心理沖動,矛盾時有發(fā)生,極易導致適應不良,出現(xiàn)心理障礙。因此,教師要注意從轉變入手,多鼓勵、少批評,多鞭策、少歧視,盡量做到耐心、寬容,通過控制無益的激情和沖動,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胸懷對待每一個學生,使我們的“忠孝雅誠”教育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真正達到增強素質教育效果的目的。
三、愛心
高爾基曾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睕]有愛,就沒有教育。情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師對學生懷有真誠的感情,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會引起學生感情上的愛而不虛愛。對他們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切實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潤物無聲,在人格上尊重他們,在思想上關心他們,在學習上輔導他們,在生活上關懷他們。比如,發(fā)現(xiàn)學生有思想問題盡早找他們談心、交心,及時解決問題;得知學生有病及時問候,重病的親自送醫(yī)院治療;每次看到學生有進步,我都替他們高興,每次看到學生犯錯,我都替他們著急。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師在“忠孝雅誠”教育中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以愛動其心,以嚴導其行”作為宗旨。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熱愛班集體,尊重老師,并把這種情感轉移到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中去;也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
四、新意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形式的進一步發(fā)展,對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愈來愈高,21世紀的中學生,其思想變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對此,加強對學生的“忠孝雅誠”教育不能因循守舊,要努力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勇于開拓,要在實踐中探索創(chuàng)造出富有新意的治教方略。目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多數(shù)還屬于經(jīng)驗型,沿襲著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過分看重原有的教育方法和經(jīng)驗,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其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時甚至出現(xiàn)事與愿違的現(xiàn)象,這不適應“忠孝雅誠”主題教育活動的要求。因此,新世紀新階段對學生進行“忠孝雅誠”教育應該與時俱進,具有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學習教育工作新理論,積極研究教育工作新規(guī)律,更新教育工作觀念,使“忠孝雅誠”主題教育活動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同時,努力擺脫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管理模式,強化科研意識,研究學生的心理,掌握學生的最佳教育期,探索新規(guī)律、新方法,針對學生實際采用多種多樣的教育手段,并在實踐中不斷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真正體現(xiàn)我國素質教育的核心——創(chuàng)新教育。
五、意志
對學生進行“忠孝雅誠”主題教育活動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如果沒有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就無法很好地完成教育任務;同時,教師良好的意志品質也會對學生產(chǎn)生強大的影響和教育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做到:1.當工作出現(xiàn)困難時,要發(fā)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千方百計地克服困難,取得成功。2.在處理事務的態(tài)度上,應本著愛護和關心學生的目的,在耐心說服的基礎上,以和善的態(tài)度有節(jié)制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果斷與堅決的意志。3.我們還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無益的激動與沖動,遇事要沉著冷靜,以耐心說服的態(tài)度去教育學生,要使學生感到老師永遠是和藹可親、談吐文雅、豁達大度,有涵養(yǎng)、有理智的人。最后,“忠孝雅誠”教育工作復雜而艱巨,在創(chuàng)新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這就需要我們有充沛的精力和頑強的毅力,知難而進,不畏縮、不猶豫、不氣餒,努力工作,最后達到勝利。
總之,對中學生進行“忠孝雅誠”教育,既不能單純地羅列具體的事例,也不能進行空洞的理論說教,必須將二者有機結合,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引導學生實踐忠孝雅誠,傳承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正氣,完善人格,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