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四清
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厭倦情緒、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產(chǎn)生冷漠態(tài)度甚至厭惡、逃避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出現(xiàn)不良行為。厭學的累積效應不僅會使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降,更可能使學生對學習形成一種“厭惡性反應定勢”,即一接觸學習情境就可能無意識地表現(xiàn)出焦慮、壓抑、煩躁甚至惡心等種種不適應的心理、生理反應,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使學生不能適應未來學習化社會的要求;而且嚴重的厭學行為往往對學生的人格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容易使他們形成退縮、自卑、逃避、自我概念不良等個性特征,更有甚者會形成學生的不良行為,甚至使學生走向輟學與犯罪的道路。
如,小剛是一所中學初一的學生,天性聰明,家庭環(huán)境良好,身體健康,但就是沒有學習動機,不愛學習,自從迷上了電腦游戲,每天幾乎就是在網(wǎng)吧中度過,只要一有時間,便去打游戲,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這類學生厭學的主要特征為:第一,對所學的大多數(shù)學科失去學習興趣而不愿意學習;第二,學習動力不足,沒有活力,學習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狀態(tài),缺乏自制力和頑強毅力;第三,心智活動能力差,在課堂學習、課外閱讀、課后作業(yè)等學習環(huán)節(jié)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狀態(tài)。特別是對數(shù)學、外語等學科有畏難情緒。注意力極易分散,聽課不專心,作業(yè)不用心,預習、復習無恒心,死記硬背多,理解記憶少,知識學習缺乏系統(tǒng)性和長久性,絕大部分學科學習成績較差。除此之外,部分學生還伴有不守紀律,愛出風頭、說謊、作弊、混學、棄學以及夜半不歸等不良行為。厭學的主要特征是對學習的厭惡、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厭學生”經(jīng)常逃學或曠課。
一般來說,影響學業(yè)成就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以“學習欲望”最為重要。而厭學就是以“學習欲望”的缺乏為主要特征的。如果一個學生有學習欲望,確立了學習目標,就會用自己的堅強意志去克服困難,“無堅不摧,無難不克”,即使受到智力、健康、環(huán)境的限制,也能在限制下獲得最大的發(fā)展;反之,沒有學習的欲望,無心學習,即便智力水平再高,環(huán)境條件再好,可能也不會有多少成效。
厭學是家庭、學校、社會和個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學生厭學的原因分析
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是導致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父母對孩子過于放任或過于嚴厲,都可能造成孩子焦慮的性格,影響其學習生活;父母對孩子教育態(tài)度的不一致,往往使孩子無所適從,進而由于認知的不當,產(chǎn)生不重視學習的價值取向;家庭中缺乏圖書、報紙、雜志等文化媒體,無法為孩子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等,由于認知工具的不足,難于提供正確的學習導向;父母不能提供適當?shù)陌駱右岳⒆幽7?又不能給予適當?shù)姆答佔鳛殓R子,以對孩子進行學習指導。因此,孩子所獲成就感太少,學習欲望自然低落了。
學校教育的偏頗是造成學生厭學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學校教育指導思想受“升學率”的影響,因此常以“分數(shù)”作為衡量學生的重要標準,學生每天加班加點,背負著沉重的負擔,學習競爭的壓力很少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因此,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落,學習欲望降低,這是學生厭學的另一主要原因。有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方法機械、呆板、單調(diào),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學習的效果不佳,長期下去,學生的學習欲望低落,進而出現(xiàn)厭學現(xiàn)象。目前學校體制仍是以大班教學為主,統(tǒng)一課本,規(guī)定進度,學生是存在個別差異的,這種差異表現(xiàn)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性向等諸多方面,而教師囿于沉重的教學負擔,不能兼顧到所有的學生,有的學生不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也不能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習欲望低下,久而久之,就出現(xiàn)厭學現(xiàn)象。
個人因素,如不良的學習習慣和不正確的學習方法、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成就動機的缺乏、不正確的自我觀念等也是學生厭學的主觀原因之一。
此外,學生的身心狀況、情緒成熟度及社會風氣與輿論均能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的厭學。
二、對學生厭學的輔導方法與策略
1.加強親職教育,使家庭教育科學化、合理化。
建立家長委員會,舉辦家長培訓班,加強家校聯(lián)系。針對學生厭學的情況,教師和家長應共同分析學生厭學的原因,共同商討解決辦法,達成共識。若是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就應給家長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使家長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形成良好的教育與教養(yǎng)方式,要耐心地分析孩子考試成績不佳的原因,解決孩子學習上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責備。讓家長懂得兒童的成長是有規(guī)律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心理特點,采取的教育與教養(yǎng)方式也要不同。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孩子承受外界的刺激或壓力都有一定的心理閾限。在此閾限內(nèi),外界刺激或壓力可引起積極的動機或行為,即期望正效應;如果刺激或壓力超過這一閾限,就會引起消極的行為反應。因此,家長要根據(jù)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根據(jù)孩子的學習情況、思維特點、興趣傾向等,把握其“最近發(fā)展區(qū)”,在此基礎上選擇符合孩子特點的階段性期望目標,降低“高期望值”。此外,家長要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孩子精神放松地學習。
2.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強化因材施教的理念。
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指導思想,改變“用學習成績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的傳統(tǒng)做法,全面地、綜合地評價學生。教師應啟發(fā)學生的主體精神,充分發(fā)揮教和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充分調(diào)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無論學習好壞,他們都是有著自己的個性與特點的生命個體,因此要尊重每個學生的自尊心,不要因為學生學習成績不好而歧視他們,更不應因為他們學習成績不好而責罵甚至懲罰他們。教師應主動親近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手把手地輔導他們,使他們感到親切、溫暖,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動機,及時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及時地給予表揚與鼓勵,使他們產(chǎn)生學習的自信心與上進心,消除厭學情緒。
3.為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長期喪失成就感,就會對某一事物失去興趣。學習也不例外。對于大多數(shù)厭學的學生來說,并非因為厭學而學不好,而是因為學不好而厭學。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學習上取得成就……這是兒童克服困難的勇氣、堅定學習愿望的內(nèi)在力量的唯一源泉。只有當兒童的腦力勞動給他帶來某種成就感時,他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精神潛力。沒有這種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興趣”。他還告誡同行,兒童學習愿望的源泉,在于智力上的不懈努力。因此,教師針對厭學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措施,進行“分類指導、分層遞進”教學,低起點,小坡度,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發(fā)展,品嘗到勝利的喜悅。教師的表揚與鼓勵會強化學生學習的積極行為,使他們逐漸培養(yǎng)學習興趣,擺脫厭學情緒。
4.教師改變教學方法,注重與學生的互動,教會學生學習。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課堂即“講堂”,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教學方法單調(diào),不注重與學生的互動。長此以往,課堂上學生難免聽得昏昏欲睡,產(chǎn)生厭學情緒。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改進教學方式,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注重與學生的互動,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要改造課堂結構,充分發(fā)揚教學民主,改變 “一言堂”的作風,把課堂變成師生互動的場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發(fā)現(xiàn)、掌握知識,而不是由教師去“講會”知識。這樣,學生就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形成愉悅的課堂教學氣氛,變“苦學”為“樂學”。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的精神飽滿和樂觀愉快的語調(diào),在培養(yǎng)牢固持久的學習愿望和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方面,具有極大的意義?!?/p>
5.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多鼓勵、少批評,保護學生的自信心。
學生,尤其是“后進生”,都渴望得到教師一視同仁的關愛和幫助。因此,教師必須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平等對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學生,平等對待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學生,平等對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盡量以鼓勵代替批評,多鼓勵,少懲罰,以贊許代替責罵,以協(xié)助代替諷刺。即使學生犯錯,也應溫和地講明道理,使他們知道只要改正錯誤,仍然能被教師與同學接納。這樣,才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看到未來進步的希望。
6.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yōu)良的心理品質。
所謂“學習習慣”包括一切有關學習的態(tài)度、技巧、習性等。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果不佳,學習興趣自然不能提高,于是產(chǎn)生厭學行為。因此,對低年級的學生要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正確預習、復習、讀書,認真做作業(yè),科學使用工具書等;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除了培養(yǎng)讀寫技能和學習習慣之外,還應該教他們學會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檢查。
7.做好厭學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
厭學的學生存在各種困難和問題,針對學生的問題,應及時做好個別輔導與團體輔導,及時解決學生出現(xiàn)的困難和問題,如因家庭變故出現(xiàn)的抑郁,因學習成績不好出現(xiàn)的自卑等,使學生順利地解決自身的問題,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
總之,中小學生厭學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因此,預防和消除中小學生的厭學問題也必須多管齊下。除了學校、家庭、社會互相配合,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以外,還要重視從人格、品德、意志、動機、習慣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心理品質,這樣才能預防和消除中小學生的厭學問題,才能促進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張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