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睿齊
32歲的陳虹擁有的一切都讓人羨慕:碩士研究生學歷、漂亮的外表、優(yōu)雅的氣質、政府公務員并擔任科長職務、有疼愛她的律師丈夫和活潑可愛的女兒,,然而,周圍的人對她的評價并不高,主要是她做事“愛占小便宜”。她想改,卻不知如何克制。
上個星期天,陳虹帶著女兒去住宅小區(qū)旁的超市買一箱新鮮牛奶,價75元。結賬時她遞上一張100元的鈔票,收銀員找回25元。陳虹拿到找回的錢一看,發(fā)現(xiàn)其中一張是10元的,一張是5元的,還有一張是50元的?!耙灰讯嗾业腻X退回去?”這個念頭一閃,陳虹就立刻把它否定了,“有便宜不占,不是傻子嗎?”想到這里,陳虹開心地提起牛奶,趕快帶著女兒離開了商店。
還有,陳虹每次坐出租車,到達目的地付車錢時,零頭她總是不付。比如的士計費顯示18元7角,她就只付18元。對此,大部分的士司機都不計較。但有一次碰到一個很較真的老司機,非要她付那想省掉的5角錢。為此兩人還爭吵一番,引來路人圍觀。
其實,這點小錢對陳虹根本不算什么,但她就是喜歡多占“便宜”。辦公室公用的紙巾、洗手液什么的,周末她會順手帶點回家用;幫辦公室購買茶葉、筆記本、打印紙之類的東西,她總是要售貨員把單價開高一點,報帳時就能多報一點;到水果攤買水果時,趁攤主不注意她往往會再拿一兩個小水果放到購物袋里:就連坐飛機,飛機上的飲料她也情不自禁地每一種都要嘗一下。
丈夫看到陳虹這個樣子,老說她,我們家又不缺錢,占那些“便宜”讓人說小氣。陳虹也覺得自己這個習慣不好,可到時候她還是不由自主地去做了。丈夫認為這跟她從小的經歷多少有些關系:陳虹的家庭小時候負擔比較重,父母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而且對她的教育很嚴,犯錯打罵是常事,零花錢也幾乎沒有……
但陳虹覺得,如果說自己是個忒在乎錢的人也不公平。單位里、朋友圈里請客吃飯,就算不是她搶著買單,輪到她時她絕對二話不說。逢年過節(jié)給親戚朋友送禮,她出手都是很大方的?!拔也皇且粋€小氣的人,咋就愛占小便宜呢?”
心理分析
愛貪圖小便宜的人在心理上都有較強烈的占有欲望,在每得到一次小便宜時,便會產生相應的滿足感。但隨著這種欲望日益膨脹,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后果。首先,它會影響朋友、同事、親戚及周圍人的相互關系。與人相處,總想占別人的便宜,必然會引起別人的警惕和反感,失去同事、親友的信任。再次,愛占小便宜的心理會使自己心胸無大志,難以成為有作為的人才。
雖然陳虹并不想成為愛占小便宜的人,但她卻忍不住去做這樣的事。這在她的內心深處形成了強烈沖突,其實已是種心理障礙。
喜歡占小便宜的人所獲財物可能只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小東西,或者和他(她)的經濟收入相比小得不能再小,甚至這些東西自己根本就用不上。那么,到底是什么讓這些人形成“喜歡占小便宜”的心理呢?一般來說,主要原因有三種:
1小時候家里條件太差,家長為了家里生活會做這種占小便宜的事,或者帶著孩子去做此類事。久而久之,養(yǎng)育者的行為被孩子認同并內化。但孩子雖然內化認同了這樣的行為,而受到的道德教育和形成的道德規(guī)范又不許可這樣的行為,于是在他們的心里形成了強烈的沖突。他們既痛恨自己的行為,卻又控制不了。每次占便宜后先是愉悅,然后就又自責。
2小時候偶爾一次犯錯拿了別人東西后,養(yǎng)育者對孩子過度處罰,以破壞孩子自尊的方式打擊孩子,使孩子從心靈深處逐漸認同自己是占小便宜的人,或者是小偷小摸者。
3在心理壓力很大或者很焦慮的日訓吳,偶然拿了別人的東西或占了別人便宜后,由此產生的緊張感會抵消自己的心理壓力或者焦慮,于是每次在有壓力或焦慮時就會忍不住去做同樣的事情。
陳虹的心理問題和小時候的些經歷有關。父母節(jié)儉的習慣,和對她的嚴格教育、犯錯時的過度懲罰,可能會對她的自我認同、價值感以及自尊造成傷害。過度的創(chuàng)傷也是讓陳虹成年后內心充滿矛盾的根源。
心理處方
陳虹“喜歡占小便宜”的問題實際上已構成一種心理障礙。要想改變這種愛占便宜的習慣,需要她在生活中多做努力。
首先要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認清自己的問題所在,不要回避。要堅信自己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并不斷把這樣的信息反饋給周圍的人,給自己營造一個積極環(huán)境和空間。
其次,一個人愛占小便宜,是缺乏判斷力的表現(xiàn),尤其是缺乏判斷“應該與不應該”的能力。因此,陳虹本人一定要有積極改變的決心,具體實施的方法是:設定目標,立即行動,認真專注,執(zhí)行堅決;當自己偶然觸犯時要馬上進行自我批評并改正。將這個方法重復、再重復,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形成一個“目標感很強”的習慣。
另外,陳虹還可以通過多做運動、多和朋友一起聚會交往來進行自我減壓,盡量讓自己的生活保持輕松快樂。
陳虹的親人朋友也可以為幫助她走出心理陰影做出努力。當陳虹去買東西時,最好能有他們的陪同,可以起到一定的監(jiān)督作用。比如,當出現(xiàn)陳虹多拿多占的情形時,可以對她說“我們不需要這個東西”。但不能多加指責或有輕視態(tài)度,否則只能加重她的心理負擔。
必要時可以尋求專業(yè)心理咨詢機構的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