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在中國古代,搶劫罪叫“強盜罪”,被公認為是一種最嚴重的侵犯財產(chǎn)罪,歷朝歷代都是嚴打的。
有關(guān)強盜罪案件的最早記載是在秦朝,不過當時只有五人以上的群盜案的說法,并無“強盜罪”一說,據(jù)秦史記載,當時有戊、丁、己、庚、辛五人,以武力強搶了一個大地主后逃到了深山里,最后被圍剿捕獲了。當時雖無“強盜罪”的罪名,但處罰自是免不了的,《秦簡·法律答問》載:“群盜赦為庶人,將盜囚刑罪以上,亡,以故罪論,斬左趾為城旦?!?/p>
在漢朝以前,強盜罪一直以“盜罪”概括,也就是說盜竊罪與強盜罪是相互混淆的。到漢朝,強盜罪開始從“盜罪”中分化出來,并出現(xiàn)了“強盜罪”罪名。漢律規(guī)定,犯了群盜罪和強盜罪的人都將被判以“磔刑”?!绊菪獭笔撬佬讨械囊环N,意即分裂身體致死。
到唐朝時,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發(fā)展到鼎盛時期,財產(chǎn)關(guān)系復雜,法律對各種侵占行為的規(guī)定更加具體。不僅將盜罪分為“強盜”、“盜竊”、“監(jiān)守自盜”幾種,《唐律》對強盜罪的處罰體系較之以往朝代更完整和系統(tǒng)化了,將所搶劫的財產(chǎn)數(shù)量以及是否傷害到他人的人身安全等與處罰力度掛上了鉤。比如《唐律》規(guī)定:若犯強盜罪,沒有搶到財物,也得服兩年徒刑;對搶到錢物的,看是否傷人或殺人,沒有傷人、殺人的,按贓物價值大小分別處以徒刑、流刑和絞刑;傷到他人的,則處以絞刑;有殺人情節(jié)的處以死刑中更重一等的斬刑。處罰輕重分得很是細致,對持有兇器作案的強盜犯,處罰將會被加重一等。
唐以后,宋、元、明、清對強盜犯的處罰,基本都沿襲了《唐律》的規(guī)定,甚至更為嚴厲。直到清末逐漸引進西方的刑法理念后,對強盜犯的處罰才有所減輕。
在《唐律》的基礎(chǔ)上,宋朝還另頒布了一系列嚴懲強盜罪的特別刑事法規(guī),如《窩藏重法》、《重法》、《盜賊重法》等。宋朝不僅對強盜犯處以重刑,對包庇強盜者,處罰也不輕,重者可能被處斬,家中其他成員也會受到相應的處罰,比如被發(fā)配到偏遠地區(qū)等。犯強盜罪者,受到的處罰就更重了,本人處斬,沒收家產(chǎn),妻子兒女均被送到千里或幾百里外州軍編管。
明朝的《明律》有“輕唐律之所輕,重唐律之所重”的特點,對強盜罪的量刑重于《唐律》。對沒有搶到錢的,《明律》也要處流刑;對搶到錢的,《明律》規(guī)定一律處以斬刑。
但相比《唐律》,明朝對強盜犯的處罰有一項新的規(guī)定,即對光天化日之下,一兩個人赤手空拳搶奪他人財物的行為,另外進行單獨定罪,謂之“白晝搶奪”罪。“白晝搶奪”罪在強盜罪中,其處罰算是輕的了。比如服一百杖刑和三年徒刑,若搶得了財物,且超過了三年徒刑所能懲治的范圍,則比照盜竊罪加重二等。若有傷人情節(jié),才會被處以斬刑。但在白天強搶了他人財物的人,臉上是要刺“搶奪”二字的,永世都有了污點。此條處罰規(guī)定后來在清朝沿用。
到清朝時,贓物多少已不是量刑的主要依據(jù)了,量刑輕重首先要看其危害性,處罰也相應地有所減弱。譬如1910年頒布的《大清新刑律》第規(guī)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之所有,而以強暴、脅迫強取他人所有物者,為強盜罪。處一等至三等有期徒刑?!?/p>
現(xiàn)今,對搶劫犯雖不像唐宋時動不動就處斬,但依然處罰很重。不義之財,不可得;若要得,必將付出慘重代價。因為法網(wǎng)恢恢,從來都是疏而不漏的。
編輯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