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強
決 策 篇
交通事故都在瞬間發(fā)生,這是因為在行車中,對遇到的每一個情況從判斷決策到處理結(jié)束,是在一個極其短暫的時間里完成的,幾乎沒有選擇的余地。下面的圖表列出的是人和車在正常狀態(tài)下,不同速度的停車距離參數(shù)。從駕駛員發(fā)現(xiàn)險情采取行動到汽車的制動踏板開始作用,這段距離稱為反應距離。從制動踏板開始作用到汽車停止,這段距離稱為制動距離。反應距離和制動距離總稱為停車距離。
由此可見,駕駛員在遇到情況時,瞬間的猶豫和決斷對安全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應用交通心理學的原理來剖析駕駛員的心理狀況,這就要對駕駛員在處理移動變化中的情況時,第一時間里迅速確定的決策在駕駛行為中的產(chǎn)生及應用引起高度重視。
一、駕駛員的心理反應狀況與產(chǎn)生“第一時間的決策”的關系
心理反應是指人受到外界刺激時,通過感覺器官將這種刺激變成信息,由感覺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行分析、判斷、做出決策、發(fā)出指令,再由運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將指令傳給運動器官,實現(xiàn)相應的動作。
駕駛員在行車過程中,心理會隨時隨地受到外界各種不同情況的刺激,對這種刺激的敏感程度直接影響著心理的反應狀況。面對變化中的道路情況,既要避免風險又要提高速度的效率,有時通過的時機是非常短暫的,必須在一閃念中判斷通過這個情況的風險性和安全性,并且迅速地作出一個決斷:是確定通過,還是確定不通過。如果是確定通過,一旦采取了通過的措施就要毫不猶豫地快速通過。有時在速度已經(jīng)拉起來,面臨的又是讓無可讓、避無可避的情況下,冒著風險硬著頭皮也得過,甚至必須全速通過,反而會化險為夷,稍一遲疑,后果將不可收拾。如果是確定不通過,即使別人認為能通過,也要主意堅定地堅持不過。操作行為必須應用自己在“第一時間里確定的決策”,不能含糊。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對出現(xiàn)的情況過于敏感,就會把風險判斷得過高,人的精神會經(jīng)常處于高度的緊張狀態(tài),這樣不僅容易疲勞,最要緊的是會對“第一時間的決策”發(fā)生動搖,也就是說“第一時間的決策”與實際可通過的時機存在時間差,能通過判斷為不能通過,想想還是通過吧,在正式準備通過時其實已經(jīng)不能通過了,在想過又不想過的猶豫中做出的決定,就不是第一時間的決策,是要冒非常大的風險的。而把風險判斷得過低,則會輕視和麻痹,這種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往往不能處理面臨的現(xiàn)實情況,當發(fā)現(xiàn)危險臨頭的時候就已經(jīng)來不及了。這看起來似乎是按照“第一時間的決策”操作的,但因為盲目自信,使“第一時間的決策”成了想當然的想法。
“第一時間的決策”是對時間、速度、距離三者在一個短暫的階段形成的通過時機的把握,是對人、車、道三者在運行中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實際程度,做出的能使速度節(jié)奏達到平衡平穩(wěn)的一種舉措。
二、駕駛員的動機目的狀況對實施“第一時間的決策”的干擾
所謂動機是激起一個人去行動或者抑制這個行動的一種意圖、打算或心理上的沖動,它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的內(nèi)部動力。
駕駛行為不可能成為一個人的最根本的動機目的。任何一個會開車的人,不可能把開車當作動機目的,汽車只是代步工具,沒事就停著,有事才會出去,動機目的與汽車駕駛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回事。但當動機目的必須要借助駕駛汽車才能達到的話,就會極大地影響駕駛的行為了。比如有急事的自然就想快點趕路,急事這一動機目的就會觸發(fā)大腦神經(jīng),對“第一時間的決策”發(fā)出一個額外的因為“急”需要“快”的信息,強烈地刺激并改變了“第一時間的決策”的內(nèi)涵,于是能通過的地方,便以倍速通過,不能通過的地方,便以強行搶道、冒險的行為來通過,這方面血的教訓是很多的。
三、駕駛員心理容量狀況對應用“第一時間的決策”的影響
人的心理容量有時會動搖已定的決策,從而徹底影響正在發(fā)生的行為。所謂心理容量,是指人在單位工作時間內(nèi)的心理承受量。人們所能承受的心理負荷在某種程度上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產(chǎn)生心理突變,造成心理失衡,只有有效地控制對人的心理壓力,才能保證心理容量的穩(wěn)定。
汽車在行駛中,車速與不斷出現(xiàn)的道路情況會在駕駛員的心理形成一種壓力。一般情況下,一個成熟駕駛員的心理容量是遠遠超過這種壓力的,也就感覺不到壓力的存在,只有在超車、超速或者處理一些特殊情況的關鍵時刻,隨著車速的遞增,心理負荷會明顯加大。如果此時在心理上不能完全接受“第一時間的決策”,那怕產(chǎn)生一絲動搖,都意味著心理容量對“第一時間的決策”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由于在同一時段內(nèi)自身和關系方同時在迅疾地縮小時間和距離的差距,“第一時間的決策”在這微妙的變化中也就起了性質(zhì)的變化,失去了第一時間的通過時機了。差之毫厘的改變,自然是失之千里的結(jié)果。所以這時候就不能再以這一決定來繼續(xù)行動了。再要通過,必須調(diào)整心態(tài),重新開始確定通過的時機。
“ 第一時間的決策”是對通過時機的從容把握,運行中的時機出現(xiàn)是變化著的,時機在變化中不斷地出現(xiàn),也在變化中不斷地消失,超車時最能體會至深。所以面對一種情況,要耐心等待時機的出現(xiàn),要在最有利于自己通過的一個時段迅速做出明確的判斷,并果斷地采取行動。汽車駕駛既要嚴防驕橫、急躁的情緒,也最禁忌猶豫、寡斷的心態(tài),想過又不想過,過了一半又不過,這是非常危險的。心里有疙瘩,再寬暢的路也不平坦。心里通不過的路,再有余地,通過的風險也是很大的。(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