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摘要:大學精神是大學活的靈魂,是大學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我國大學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出現(xiàn)迷失,對此,基于高等教育正逐步進入大眾化階段這一實際,概括當代大學精神迷失的現(xiàn)狀,分析其原因,提出具有針對性、可行性的建議將會有著現(xiàn)實的意義。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學精神;迷失;重建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7-0230-02
馬丁·特羅教授于1973年6月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主持召開的“關于中等教育的未來結構”的會議上提出著名的“精英一大眾一普及”的高等教育發(fā)展階段理論,即高等教育適齡人口(18-21歲)入學率在15%以內為精英型高等教育階段;15%-50%階段為大眾型高等教育階段;50%以上為普及型高等教育階段,而我國高等教育自1999年擴招以來,經過幾年的發(fā)展,使高校在校生占同齡人口的比例從1998年的9.8%上升到2003年的17%,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正逐步轉向大眾化教育階段。
伴隨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到大眾化階段,大學已經從社會經濟生活的邊緣走向社會經濟生活的中心,市場因素也已滲入到辦學中,為適應這種趨勢,各大學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辦學理念、組織形式以及內部結構,然而在此過程中,我們大學的大學精神卻在不斷迷失,大學的價值取向出現(xiàn)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因此,研究我國大學精神的迷失現(xiàn)狀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對現(xiàn)階段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大學精神的內涵與基本內容
1.1大學精神的內涵
對大學精神含義及內涵的界定,學術界有不同的見解,王翼生認為,“大學精神是一種科學理論,它是建立在對辦學規(guī)律和時代特征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苗素蓮認為,“大學精神是在大學發(fā)展的形成和過程中,經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對大學自身的角色定位,它體現(xiàn)了大學人對大學存在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同時它又以價值觀念和文化規(guī)范的形式約束著大學的行為,顯示著大學區(qū)別與其他組織機構的獨特氣質?!边€有學者認為,“大學精神是大學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約束大學生行為的價值和規(guī)范體系,以及體現(xiàn)這種價值和規(guī)范體系的獨特氣質?!?/p>
在綜合以上不同專家學者的觀點之后,筆者進行了一番思考,并從大學精神的形成、發(fā)展所依托的載體,它的傳播、體現(xiàn)所依靠的媒介,以及它最終的歸宿、實質三個方面來解讀大學精神。
所謂載體,即大學精神以何為依托,可以說大學是大學精神的形成、發(fā)展的土壤和溫床。
所謂媒介,即大學精神一旦產生,那么它以何媒介傳播、體現(xiàn),大學精神只有被傳播、體現(xiàn)出來,才能夠真正被人們所感受得到,從而內化成為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形成自己的風格,氣質,指導自己的行為和活動,筆者認為這里的媒介主要包括實體要素和非實體要素這兩類要素,實體要素主要有教師(含有學校領導)、學生;非實體要素則主要是校風、校氣、文化。
所謂實質,即大學精神為何能夠得以形成、發(fā)展、傳播。并且能夠產生持久深刻的影響。大學精神究其根本,是一所大學其全體大學人的共同理想、信念、價值觀及奮斗目標的濃縮和升華,是一所大學的基石和支柱。
總而言之,大學精神就是以大學為載體,以實體要素和非實體要素為媒介所孕育出和體現(xiàn)出來的大學的獨特氣質,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大學人共同理想、信念、價值觀。
1.2大學精神的基本內容
大學精神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自由精神、獨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批判精神,這六種精神各自獨立,但又相互統(tǒng)一于大學精神之中,共同構成了大學精神。
一所大學只有擁有獨立權,不是政府或其它機構的附庸、附屬品,才能真正稱之為大學,那么在此基礎上自由也就有了保障,從而形成獨立精神、自由精神。
一所大學不僅要有進行科學研究活動或教學活動的科學精神,更需要有人文精神,使大學生能夠成長為一個全面、能稱之為人的人。
一個民族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那么這個民族就會失去活力,失去競爭力,最終被淘汰。同樣一所大學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那么這所大學也必然會失去活力,失去競爭力,無法發(fā)展下去。
2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大學精神迷失及原因分析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活的靈魂,對大學的發(fā)展和進步起著推動和促進作用,然而在高等教育逐步邁入大眾化階段,我國的大學精神卻在逐漸迷失。
2.1大學過度行政化,失去獨立、自主性
大學精神之所以能夠形成、發(fā)展。自然離不開其載體——大學,我國的一流大學都在其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孕育出了獨具一格的大學精神。如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行勝于言”,北京大學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科學民主”;南開大學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活潑開拓”。當然我們也應看到像清華、北大、南開這樣一些國內一流大學,它們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由此而產生的大學精神自然也具有難以模仿性,然而即便是清華、北大、南開這樣的知名大學,在高等教育逐步轉向大眾化的階段這一過程中,它們的大學精神也在逐漸迷失,筆者曾在新民網看到題為《北大:大學精神何處覓》的一篇評論文章,文章中說:“從2007年11月5日開始,北大將對進入教學樓的人員抽查學生證,若發(fā)現(xiàn)不能證明北大學生身份的人,校方會勸告他們自覺離開教學樓,”這一舉措雖然為北大的學校管理提供了便利,但在一定程度上有違北大包容和接受的精神。據(jù)“燕園三老”之一的張中行教授在《負暄瑣話》一書中回憶,上個世紀30年代初,他在北大就讀時,發(fā)現(xiàn)那時北大的課堂幾乎是對全民開放的,旁聽生可以到任何一個教室自由地去聽課,從來沒有聽說過不準入內之類的事。新民網上的這篇評論就認為現(xiàn)在北大對旁聽生持排斥態(tài)度,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校園管理問題,實際上卻反映了其大學精神在逐步迷失的這樣一種情況。
今天,為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fā)展趨勢,我國正逐步改變高等教育單一化的路徑,轉而選擇多元化的路徑,除了以往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學,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機構也在應運而生,如高職院校、民辦大學等等,但是,與這種多元化路徑相適應的高校體系和制度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政府運用行政手段管理和控制大學,大學成為政府的附屬單位,在學校內部表現(xiàn)為學術權力弱化、學術權力從屬于行政權力,這樣就難以實現(xiàn)大學的科學民主管理,教授治學、治校的智慧和積極性就無法調動起來。筆者認為北大拒絕旁聽生的這一措施就是學校出于行政管理方面的考慮才實施的,但是如果從學術角度來考慮的話,那么這種措施是根本不可以實施的,然而行政權力強化,學術權力弱化最終導致了這樣一種令人惋惜的管理措施。總而言之,大學這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