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才
對能進入高中學習的大多數初中畢業(yè)生而言,高中是一個全新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他們會面臨許多新的挑戰(zhàn),學校應做好初高中的銜接工作,以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
一、初中畢業(yè)生進入高中后面臨的主要問題
初中畢業(yè)生進入高中,在一個新的環(huán)境里,可能會遇到許多問題,每個學生所面對的問題可能也會有一定的差異。以下是學生普遍面臨的比較突出的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是學生進入高中初期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
第一,由于初中和高中同學構成的變化,每個學生在新的集體中需要重新定位。
在初中三年,每個學生在同學中形成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位置”。經過中考的洗禮,原有的同學關系和地位已經不存在了。進入高中后,在新的同學關系中需要重新定位。特別是優(yōu)秀初中畢業(yè)生集中的高中,這個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很多學生很快就會感到自己不像在初中時期那樣能顯示出自己的優(yōu)勢,甚至會覺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學。經常有學生和家長有這樣的疑惑:在初中學習非常優(yōu)秀,怎么到了高中就不行了呢?其實輝煌的初中歷史只是為高中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新的集體和環(huán)境中,特別是在優(yōu)秀學生集中的集體和環(huán)境中,需要重新定位,需要調整心態(tài)、擺正位置、從頭開始,以盡快融入新的集體。如果這種疑惑不能較好地處理,許多學生不僅可能在學習方面喪失信心,影響高中的學習生活,嚴重的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另外,從學生與社會其他人的關系看,雖然初三畢業(yè)進入高一,年齡變化不大,但初中生和高中生這兩個概念的社會角色意識是不同的,高中生已經接近成人,比初中生更加成熟,所以社會對高中學生的要求和評價要高于初中生。高中生需要轉換社會角色,增強社會角色意識,逐步深入思考人生的一些基本問題,學會用成人的視角為人處事,增強社會責任感。
第二,由于初中和高中在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以及學習要求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變化,學生在學習方面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對初中畢業(yè)生來講,高中的大多數課程的名稱并不陌生,如語文、數學、英語等,但這些課程在高中是以模塊課程的形態(tài)出現的,同一科目的各模塊之間既相互聯系,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另外,高中還有些新的課程形態(tài),如選修課(有個別初中校也開設選修課)、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等。這些新的課程形態(tài)的出現,增加了課程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對學生提出新的較高的要求。
從課程內容講,對于同一學科來說,初、高中在知識上有一定的連續(xù)性,初中所學過的知識,是高中學習的知識基礎。但是,跟初中比較起來,高中各學科在知識廣度、內容深度上有明顯的提高。初中知識比較注重基礎,常識性介紹的知識較多;高中知識則比較注重學科結構的系統性、邏輯性和研究性,難度增大、內容加深、要求提高。而且,高中更強調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式,對學生在能力方面,如抽象概括思維能力、邏輯推理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自學能力等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適應課程結構、內容和學習要求的變化,學生還須盡快形成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解決好這些問題,是高中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學習生活的根本。
在這些問題上,有的初中校在教學中已經考慮了這個問題,他們?yōu)閷W生的長遠發(fā)展考慮,整體規(guī)劃三年的教學,并注意兼顧初高中銜接。這些學校在教學中強調學科思維方法的滲透,強調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學生學習方法歸納和總結,在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知識結構等方面為孩子進入高中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于中考,也只是到了初三第二學期中考前夕才根據中考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總復習,以幫助學生備考。從這種學校畢業(yè)的學生總體講能較好地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但也有一些學校,教學目的很明確: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只要中考不考,即使課程標準有明確的教學要求,也不做教學安排。以至于有的學生中考成績很高,但上高中后說這個老師沒有講,那沒有學,需要補課。這樣的教學要求增加了學生適應高中學習的難度。
第三,學生進入高中后還會有其他方面需要適應的問題,如學校文化的差異問題,特別是管理文化的差異問題。一方面是初高中在管理方式上就有區(qū)別,在高中,學校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希望學生能獨立地完成學業(yè)及其他任務,學生的自由度增大,這就要求學生逐漸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不同學校的文化也有差異,有的學校嚴謹,有的學校開放;有的學校嚴格,有的學校寬松等,從一種學校文化融入另一種學校文化也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
二、圍繞學會學習和學會做人這兩個基本問題,
采用有效的教育形式,
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這種變化,迎接挑戰(zhàn)
如何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從學校講有許多可做的工作。如:
第一,精心設計入學教育系列活動。通過參觀校史室、榮譽室和舉辦報告會,介紹學校歷史、學校文化特色和課程結構等,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發(fā)展歷程,感受學校文化和高中課程的基本情況。組織拜師會、主題班會,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加強班級建設。邀請往屆學生舉辦高中學習方法講座等。
第二,建立指導教師制度,加強對學生持續(xù)的關注和個性化的指導。
第三,在課程安排方面,要注意三年整體規(guī)劃,避免高一高二新授課程密度過大,而高三復習時間太長的現象。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需求的差異性,課程安排要有一定的選擇性,以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從教學來講,教學目標要高,但要逐步實現。教學起點要低,注意初高中的銜接和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教學臺階和進度要適中。形象地說就是:“高目標、低起點、緩加速。”在教學過程中要滲透學科學習方法,加強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第四,從學校管理來講既要嚴格、規(guī)范,又要開放、民主。高中學生比初中生相對成熟,自主獨立性增強,在學校管理中,一方面要尊重學生對學校管理的建議權和參與權,采取多種方式聽取學生對學校管理的意見和建議,吸收他們共同參與學校的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性,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促進學生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越是開放、民主的學校,學生適應得更快更好。
不管采取哪種教育形式,都應圍繞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這兩個基本問題開展教育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培養(yǎng)刻苦的學習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
第一,正確的學習目標,一方面是指目標的確定要客觀、合理。過高的目標實現不了,容易喪失信心;過低的目標,很容易實現,不利于激發(fā)學習欲望,會阻礙進一步的發(fā)展。確立一個只有經過奮斗才能實現、經過奮斗能夠實現的目標是至關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指目標要分解,要有長遠目標,也要有階段性的目標,這樣才會有持續(xù)的發(fā)展動力。
第二,刻苦的學習態(tài)度就是指學習需要刻苦勤奮,需要處理好學習中苦與樂的關系。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天上不會自己掉餡餅,學習也是這樣。學習是個苦事,要學好語文、英語、數學、物理、化學、政治等課程,每天就需要上好幾節(jié)課,課余要做作業(yè),不懂的問題要約老師問,還要復習預習、參加考試等等,辛不辛苦?當然辛苦。到了好學校,學習好的學生相對集中,要想學得更好,會更辛苦。不辛苦、不刻苦、不付出代價肯定學不好。當談到學習刻苦勤奮時,時常會與減輕學生負擔和快樂教育等問題聯系在一起,我想快樂教育并不是讓大家不學習或少學習,而是在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享受在一個問題解決后的快樂,享受知識不斷積累和豐富的快樂,享受克服學習中困難后的快樂,享受實現學習目標后的快樂。所以說苦與樂都是人的一種感受,如果愿意干某件事,做事中的苦就會變成一種快樂。如果不愿意干某件事,再好的事情干起來都覺得苦。教育學生平時努力刻苦學習,享受學習中和考試后的快樂,克服只會在考試結束時痛苦的情形。
第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對初高中講,有一些一般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如,多思多想,多問,勤動手;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要養(yǎng)成過程完整、下筆就對、表述清晰、善于思考、不斷積累等學習習慣等。再如,課前要預習,課上要認真聽講、做筆記,課后要認真完成作業(yè)、及時復習總結等。
從學生學習實際看,在這些一般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中存在一些問題。如,一個常見的、被人們認為并不重要的問題——學習中“馬虎”的問題。經常聽到有的家長說她的孩子如何聰明,就是考試時成績不高,理由是“太馬虎”。也經常有學生總結導致學習問題時提到“馬虎”這個詞。仔細想想,在學習中“馬虎”的背后實質上是個學習習慣問題。如,平時做作業(yè)沒有時間概念,在考試時就很難合理安排時間;平時寫字不認真,考試就容易寫錯字;平時遇到難題不學會深入思考,考試時對難題就會束手無策;平時寫文章信馬由韁,雖然有可能亮點很多,但考試作文時就會出現很多病句、中心不突出;平時作業(yè)不仔細分析題目、不思考,考試時就會出現審題問題,出現思維偏差;平時作業(yè)不寫詳細過程,就容易出現計算錯誤,考試也容易丟分;等等。我們常說君子動口不動手,是對的。但學習既要動口又要動手,而許多學生眼高手低,說起來夸夸其談,做起來漏洞百出。
再如,學生喜歡做題,而不太重視對概念的理解和基本知識的積累,不太會對一個階段的學習內容進行歸納、整理,把握不了知識的內在聯系。不愛問問題,不喜歡追根溯源,而是淺嘗輒止。
由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課程的特點不同,在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這個問題上,初高中還有一定區(qū)別。從學習能力講,可以用“抱著走、牽著走、指著走、自己走”這種通俗的說法描述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在學習初期,學生完全不會學習,需要老師“抱著”教他們學習;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后,老師就可以“牽者學生的手”教他們學習;初中階段就應該由“牽著走”向“指著走”過渡,學生既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又要逐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高中學生相對成熟,對自己的前途比初中生有更清晰的認識,其學習的目的性、自覺性、主動性比初中生更明確,自主學習的能力更強,就應該由“指著走”向“自己走”過渡,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有效學習計劃,不斷總結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
從課程特點看,高中相對初中講教學容量和難度大、進度快、綜合性強,高中學習就不能像初中一樣有較充裕的時間(有時是簡單重復)夯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改進學習方法,及時復習總結、歸納整理、消化吸收,注重積累。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學生還需要提高自我探究、動手實踐能力。
2.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有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做什么樣的人,二是如何做人
第一,教育學生做什么樣的人,這是學校教育的根本。初中畢業(yè)生進入高中學習的三年,正是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對學生的成人和順利融入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做人有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質,這些品質構成了做人的基本底線,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就要圍繞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質進行。這些品質主要有:
誠實:認真、完整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不將他人的成果據為己有,也不諉過他人,相互信任,相互依賴;
尊重:人與人之間平等相處,在肯定自身的權益和價值時,不干涉別人,要肯定他人、集體的權益和價值,當二者發(fā)生矛盾時,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負責:對自己的工作和言行具有責任感,愿意承擔責任;
同情心:人與人之間相互體貼和關心,在發(fā)生矛盾時能夠相互理解(善于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即換位思考或設身處地地思考)和寬容(在討論中,能認真聽取每一種觀點,對每一種觀點都能給予認真和公平的評價);
自律:在規(guī)定的限度內生活,養(yǎng)成自我克制的生活習慣,具有規(guī)則意識:家規(guī)、校規(guī)、其他各種社會規(guī)范乃至法律意識。
在此基礎上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一個成功的人——有理想,有目標,有堅韌的毅力,富有激情,善于合作,有科學的方法,并把追求付諸行動;善于理解不同文化與文明、具有競爭與合作意識(求同存異)和國際視野;無私奉獻,高尚。
高素質是什么?一是在這些品質方面更優(yōu)秀,層次高(如守紀,是一般守紀還是能達到慎獨的境界);二是更全面(不僅具有一般人所具有的基本品質,還要做成功的人、高尚的人)。作為新時代的高中生應該努力追求做一個成功的、高尚的人,做一個君子和具有國際視野的人。
第二,“會做人”不是簡單地教會的,教育只是一個方面,做人的道理更主要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中領悟到的。“實踐證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教不出來的,更是‘考不出來的。正如北京市教科院文喆所說:‘每個人的態(tài)度與價值選擇,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通過模仿、嘗試和實踐體驗逐漸習得的。在選擇中學會選擇,在參與中發(fā)展自我、在體驗中認識社會生活,是每個學習主體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學生最初與人的交往環(huán)境是家庭,家庭成員之間、家庭成員與客人之間交往關系往往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家長的一言一行,家長在孩子面前的任何一句話或一個舉動,對人對事的任何一種態(tài)度,一個眼神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因此,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是孩子學做人最重要的條件,家長的言傳身教是孩子學做人的第一課堂,身教重于言傳。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在學校、在社會與人的交往和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中,進一步體驗做人的道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對人對事的基本態(tài)度和處世方式。高中階段,是學生走向成熟的關鍵期,特別是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學校要營造積極、健康、開放、民主、有追求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不斷地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完善自我。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 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