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娟
信息技術是門新興的科目,沒有現成的教學方法可用,缺少教學的參考資料,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細心琢磨,大膽探索。聽了很多信息技術公開課和常態(tài)課,以及自己課堂教學實踐,總覺得存在因沒有根據學科特點,有些知識能力培養(yǎng)不夠重視或不到位,而不能達成教學目標的問題存在,總結了幾點,在此拋磚引玉與大家共同進行探討:
1. 精心設計課堂的全程,重視興趣的培養(yǎng)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無論是情境導入、懸念設疑還是導學導練,都要牢牢地抓住學生的興趣入手。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教學容易枯燥冗長,但恰當地利用多媒體課件去講述,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方式,就會調動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學生也記憶深刻。
在計算機操作教學中,由于教師對計算機特點和學情的估計不足,往往容易導致操作環(huán)節(jié)“放有余而收不足”:很多學生在課上莫名其妙的研究、漫無邊際地上網、稀里糊涂地操作、匆匆忙忙地小結。課堂看似熱熱鬧鬧,卻是過程拖沓、效率低下,毫無價值可言。要提高操作的有效度,我們首先要重視操作前的討論與分析,滲透計算機文化思想,要使學生知道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到哪兒去做,通過分析使每一項操作目的更明確、流程更清晰。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文件及文件夾的移動復制時,邊演示邊講解:第一步選定文件、第二步剪切、第二步確定目標位置、第四步粘貼。可學生就有問題了,為什么要選定,為什么要剪切,為什么要粘貼,而如果你在選定之前講這么一個情境:如果你向老師借了一個光盤,里面有幾個自己喜歡的文件,就可以把它們復制到自己的電腦中,在復制之前選要選定它們,“選定”實際就是告訴計算機我要對它們幾個進行操作了,還要告訴計算機進行什么樣操作,用到“剪切”、“粘貼”,接著講述一個剪貼板知識。只有這樣將任務分析透徹、目標明確,才能使學生的操作減少盲目性,學生也就有興趣學習了。
2. 根據實際情況,重視接受性學習和引導發(fā)現學習相結合 關于接受性學習模式,大家比較熟悉,就是老師講,學生聽。而發(fā)現學習就是將知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不斷地探究來自己獲得結論的過程。它利于學生學會學習,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同時也有益于知識的保持。我在這里所說的接受性學習既不是機械性接受,也不是被動式接受,而是有意義接受學習。像計算機基礎知識和網絡基礎知識,就須采用接受性學習。接受學習和發(fā)現性學習這兩種學習模式對人的發(fā)展都是有必要的。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接受性學習還是主要的。它的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利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學習盡可能多的知識,并為學習高深知識打下扎實的基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水平高的老師善于在接受性教學中,滲透研究性、探究性新的觀念、原則和方式,達到發(fā)現的目的。
3. 精心設計練習,加強師生互動,重視在實驗練習中提高技能 目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普遍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教學。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任務設計時,仔細地推敲每個知識點、統(tǒng)籌兼顧,為學生設計、構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與方法,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挖掘答案,恰當的教學任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與欲望,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此教學法的核心在于任務的確定,要精選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點難度又經過討論,自主學習發(fā)現問題答案的練習,任務呈現在學生面前后,教師不要急于去講解應該怎么做,或立即讓學生自己去做。而是要指導學生進行討論,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理清問題,防止學生無從下手。
4. 進行學科整合,支持其他學科課程學習,重視學用結合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提到: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那如何支持其他學科課程的學習,例如生物、歷史學科,許多感興趣的科學奧秘、歷史事件和人物,教材所涉及的知識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在學完課題之后,學生頭腦中仍存在著大量的各種各樣的疑問,這時正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引導探究查閱資料的最佳時機。充分發(fā)揮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傳輸信息量大、傳輸速度快的優(yōu)點,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可讀性強的信息資源,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習效率。
收稿日期:200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