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詞語是文章的基本單位,詞語教學對于語言表達、思維發(fā)展、文本解讀都有重要作用。語文教師怎樣抓詞語教學呢?以下是筆者的點滴體會:
任何一篇成功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以精確的文字表達自己感情的產物。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讓學生動用自己的感受、想象、情感、靈性,甚至潛意識,去感受詞語。觸摸詞語,聆聽詞語,掂量詞語,把握詞語,使體驗更加逼近課文的思想感情。
如《黃河的主人》一文,作者通過描寫黃河的驚濤駭浪,來反襯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zhèn)靜和機敏。在教學的時候,應緊緊抓住文中描寫黃河的詞語:黃河滾滾、萬馬奔騰、驚濤駭浪、濁浪排空。借助豐富的想象,依托逼真的畫面,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反復誦讀,引導學生說說黃河,走進黃河,觸摸黃河,從而感受它驚濤駭浪的情境,體驗它萬馬奔騰的氣勢。為下文的羊皮筏子和艄公的登場鋪墊好一個動感的背景。接著,出示:膽戰(zhàn)心驚、談笑風生、如履平地。建議學生先讀正確、讀通順、讀出感情,在讀中理解詞語,再說說讀這些詞語時心理有什么變化。其次是引導學生理清文本的脈絡層次:課文哪些自然段講作者坐在羊皮筏子上膽戰(zhàn)心驚?哪些自然段講游客不再害怕能談笑風生?哪些自然段講艄公技藝高超如履平地?這樣把段意串起來,學生就輕而易舉走進了文本。
詞語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在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中才具有豐富而恰當?shù)囊饬x,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積極和充滿生活氣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將詞語融進課文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中,這樣才能使學生既獲得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又獲得對語言的準確感受。只有如此,課堂才有語文味,學生才能享受到語文味。
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語感訓練的關鍵是“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并通過這座橋梁與作者會面,使他們感情契合,使閱讀教學成為“學生、作品、編者和教師之間的平等對話”。
如教《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文時,應抓住“發(fā)憤”一詞作為突破口,展開教學,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梢韵茸寣W生說說對“發(fā)憤”的理解,教師及時板書其含義:振作起來,下定決心。接著,用一個問題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文中哪些地方講司馬遷遇到困難,下定決心,振作起來?”這樣,在深入研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獲得對詞語的感受。然后,又緊扣文本問:“是什么讓司馬遷下定決心,振作起來寫《史記》?”主要是為完成父親的臨終囑托,還有英雄故事的激勵,自己多年準備……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寫成《史記》這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學生在反復的讀悟中,對“發(fā)憤”的感知,逐步理解、深入、內化,這樣既落實了教學重點,又為攻克難點作了很好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