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愛華
小學語文教材的漢語拼音部分中第一課是a、o、e,按常理是兩課時完成,但我只用了一課時來教學拼音,另一課時,就讓學生從觀察這一幅情境圖入手解決兩個問題:(一)看誰會向老師提出不明白的問題。(二)由這幅圖想起了哪些故事?想到了哪些古詩?在成人的眼里似乎是沒有疑惑了,在孩子們的眼里卻不一樣,他們會問池塘邊的草各是什么名字?公雞腳下的東西是什么?旁邊的那棵樹叫什么名字?一位學生由公雞報曉,想到了“聞雞起舞”的成語故事,一位學生由“白鵝”想到了駱賓王的《詠鵝》,二位學生由碧綠的柳樹想到了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雖然只知道大概內(nèi)容,但是在全班同學面前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老師抓住時機嫩育學生要學好語文,從小養(yǎng)成多讀書的習慣。香港的古詩教學往往是“主題式”安排,例如以“戰(zhàn)爭”為主題的六七首古詩集中一起,寫的是剛從軍到最后回家的完整故事。我想,教師可以從課文中的插圖。從課文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隨時引出一些古詩文,有意識讓學生識記,久而久之,會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教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在開學初都有個頭疼的問題,就是每套作業(yè)都要親自發(fā)放,耗時間。我認為等漢語拼音全部學結(jié)束,老師就可以在作業(yè)本封面上學生的姓名上面清清楚楚地寫上拼音,讓全班學生輪流當兩天組長發(fā)作業(yè)本收作業(yè)本,這樣既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鞏固了漢語拼音。還可以把教室和家里設(shè)計成漢語拼音的世界。如教室里“墻壁、黑板、門鎖、窗戶、電視機、錄音機、話筒、桌椅、講臺、拖把、紙簍、電燈”等等用彩紙卡片寫上拼音詞貼上,這樣每天讀一讀,學習漢語拼音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師每天都進行著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許多小朋友只認識人,名字對不上號,每天可把2--3名學生的姓名加上拼音寫在黑板上一起來認讀,并讓學生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姓名的來歷。因為,一個名字一首歌,一個名字一段情,每個名字的背后都有一個動聽的故事或隱含著爸爸媽媽的美好愿望。這看起來跟課本知識不相干。但也是語文領(lǐng)域里的一個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