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輝
聽過這樣一堂公開課,課一開始,老師讓一名學生讀多媒體大屏幕上的一段文字時,出現(xiàn)了一個小的意外。這位學生頭伸得很長,結結巴巴的讀了幾個字,老師發(fā)現(xiàn)這個學生可能是看不清楚,便問:“你是看不見嗎?”這個學生紅著臉說:“是。”老師便說:“好,你坐下?!庇谑墙兴懊娴摹獋€學生站起來讀。我后面的內(nèi)容沒怎么聽。我只注意觀察這位同學,他再也沒有舉過手,老師再也沒有請他回答過問題。我覺得這節(jié)課充其量只能算是這位老師個人技藝充分表演的一節(jié)課,不是一節(jié)成功的課。
回校以后。我把這個案例在校培訓時給全校老師來討論。讓老師們來討論這個老師的方法對嗎?你有什么更好的辦法?討論過后,意見一致。他們都認為這位老師直接讓這個學生坐下去,顯然是不對的。試想,這位同學坐下去,下面還有30多分鐘的課怎么上,大屏幕上的字還怎么看到。我想,對這個學生而言,就是一種不公平。他不可能完全參與這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活動。而作為教師都知道,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是評價一堂課優(yōu)劣的首要標準。
我們常說,要關心每一個學生,但這位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只注意了自己的“走教案”,而忽視了學生的發(fā)展,沒有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一項活動,主體都不能完全參與進來。這項活動怎么能搞好呢?倘若長此下去,學生還有學習的興趣嗎?沒有了學習興趣,所謂的“差生”不就產(chǎn)生了嗎?好學生不一定是教師教出來的,但“差生”一定是教師教出來的,這話確實沒有錯。
經(jīng)過老師們的討論,也得出了兩種方法。一是讓這位學生走近讀出文字,然后回位。二是讓這位學生與前面視力好的同學互換一下位置。
筆者以為,這兩種方法似乎都能解決當時這位同學讀的尷尬,都能體現(xiàn)這位老師對這位同學的關心。但細對比兩種方法,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讓學生走近看”,僅是解決了這一次看不見的問題。在下面的30多分鐘的時間內(nèi),只要是看大屏幕上的字,這位學生都看不清,而這后面的一系列“看不清”又怎么能解決呢?我想,這可能就像是醫(yī)學上所講的“治標不治本”,只解決了這次的“疼痛”。我們知道,治病不僅要治表面的疼痛,而且要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疼痛,從而達到一個“標本兼治”的效果。
而“與前面視力好的同學互換位置”這種方法,更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如果我是這位老師,我會引導說:“前面的同學們,哪位視力好的同學發(fā)揚一下雷鋒精神,能與他互換一下位置呢?”只要是一個平時有愛心的老師,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一定會有人站出來換位的。當學生互換位置后,作為老師。應該請全班同學把掌聲送給他,并且代表這位因視力不好而換位的同學說一聲“謝謝!”我想,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將把教學氛圍推向了高潮,學生因被這種行為所感動而處于興奮狀態(tài),從而達到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可見。從情緒教學角度出發(fā),教育心理學家專門研究過,課堂氣氛對于學生的影響。發(fā)現(xiàn)在友好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心情愉快,精神舒暢,反應靈敏,容易形成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激起感悟共鳴,學生會感到老師的熱情和愛,并把對老師的愛遷移到老師所授的學科上去,增強對所學學科的興趣和信任度。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實現(xiàn)教育的功能。學生良好的學習情緒又影響到老師的教學情緒,二者合理互動,良性循環(huán),從而大大提高教與學的效果。
這樣的環(huán)節(jié)還有一個德育的功能。案例中一個同學因視力不好而看不清大屏幕上的文字,我們讓視力好的同學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站起來互換位置,并給予了表揚。這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教育,教育學生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要主動的幫助。這樣的教育方式,遠比那些空洞的說教要好得多。
實踐證明,學生的思想教育,不僅僅局限于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于各科教學之中。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在日常教學中,教育契機是經(jīng)常的、大量出現(xiàn)的,但跟機遇一樣,它是不規(guī)則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時教育契機又是稍縱即逝的,要及時利用,如果錯過時機,效果可能就不明顯或沒有效果。這種教育契機的特點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敏銳的“眼”,善于發(fā)現(xiàn);要有迅急的“手”,善于捕捉;要有睿智的“腦”,善于思考;要有勤快的“嘴”,善于鼓動;要有靈動的“腳”,善于走進學生之中。
總之,“醫(yī)治”課堂中的一些意外,還是“標本兼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