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銘鑒
看到這樣一個標題,你也許會認為小看了人。難道還有人連信封也不會寫嗎?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會寫信封的,真是大有人在。我曾在一個高中班級里作過測試,且不說其他問題,單是收信人的寫法不合規(guī)范的,41名學(xué)生中便有31人,出錯率幾乎達到百分之八十。
第一個問題是濫用括號。比如在寫到某某老師收時,不是在“老師”上加上括號,就是在“收”字上加上括號,還誤以為這是書寫信封的規(guī)定格式。這一差錯已在全國泛濫,連某些政府機關(guān)或文化單位發(fā)出的公函都未能幸免,可見其影響之大。其實,根據(jù)標點符號用法,括號是用來作注釋或說明的,信封上流行的括號,并不具有這種用途,純屬畫蛇添足。
第二個問題是稱謂有誤。稱謂可分兩種:一是家庭稱謂,如父親、母親、叔叔、舅媽之類;一是社會稱謂,其中既有通稱,如先生、女士,也有專稱,如教授、醫(yī)生。書信作為一種應(yīng)用文體,信封上應(yīng)該用社會稱謂,而不宜用家庭稱謂。這是因為,信封既是給收信人看的,讓收信人確認自己是不是收信對象;更是給郵遞員看的,讓郵遞員明白郵件應(yīng)該交給誰。寫信人如果只考慮自己和收信人的關(guān)系,把信函上的稱謂用到信封上面,難免會顯得不倫不類。
第三個問題是敬詞不當。比較常見的,是在某某先生或者某某女士后面寫上“敬啟”二字。寫信人自認為這樣做是對收信人的尊重,顯示出了良好的禮儀修養(yǎng),殊不知效果適得其反?!皢ⅰ痹谶@里是打開的意思,所謂“敬啟”,就是恭恭敬敬地把信打開。寫信人對收信人提出這樣的要求,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
第四個問題就其發(fā)生率來說,僅次于濫用括號,但因為存在一定的爭議,所以放到最后來談,這就是直呼其名。信封上收信人的正確寫法,應(yīng)是姓名加上稱謂,至于“收”字寫不寫悉聽尊便。有人不贊成這種說法,他們認為稱謂是可以不用的。給自己的兒子寫信要加稱謂嗎?給幼兒園的小孩子寫信要加稱謂嗎?給監(jiān)獄里的服刑犯人寫信要加稱謂嗎?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請允許我談一個真實的故事。某出版社的郵購部給臺灣的一位文化老人郵寄圖書,誰知不久又退回來了。不是郵寄地址不對,而是購書人拒收。購書人在附信中說:“海峽兩岸長期阻隔,你們不稱我為‘同志,我完全能夠理解,但至少可以稱我一聲‘先生吧。郵包上只有光禿禿的名字,什么稱謂也沒有,讓我很難接受。如果你們不能改變這種做法,那請退回我的書款。我不想和粗暴無禮者打交道。”這封信當年曾讓我感到震撼,我因此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信封上的稱謂不是可有可無的。
是這位臺灣老人不通情理嗎?顯然不是。中國是禮儀之邦,在人際交往中,直呼其名歷來是犯忌的。古人眼中的直呼其名,指的是違背了名和字的關(guān)系,該稱字的時候徑直稱名;現(xiàn)代人的直呼其名,除了小輩“犯上”外,多數(shù)是指在社交場合只提姓名而忽略稱謂。書信是現(xiàn)代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更有嚴格的禮儀規(guī)定。信封上的稱謂便是一個禮儀要素。我曾見過一批現(xiàn)代文化人的書信原件,沒有看到一封信的信封上是只有收信人名字的。
面對特殊的收信人,適當?shù)淖兺ㄊ强梢缘?但并不能因此改變禮儀的基本規(guī)則。比如父母給兒女寫信,在信函中盡可隨意稱呼,叫鐵蛋也可,叫胖妞也行,但在信封上必須考慮到郵遞員和收信人的關(guān)系,用上得體的社會稱謂。給小孩子寫信,不妨稱“小朋友”或“小學(xué)生”,同時不能因他們小而把稱謂不當回事。我在日本探親時,看到7歲外孫女獲得的圍棋比賽獎狀,她的姓名后面竟是一個義為“閣下”的“殿”字,那種異乎尋常的鄭重,讓我不禁肅然起敬。至于給獄中的犯人寫信,我個人覺得,政治權(quán)利可以剝奪,人格尊嚴仍應(yīng)得到尊重。如果沒有法律上的特別規(guī)定,即使對于犯人,也是不必在信封上直呼其名的。
總之,信封該怎么寫,不是一個單純的文字應(yīng)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