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華
震驚全國的“6?28甕安事件”發(fā)生大半年后仍有余波,被撤銷一切黨政職務的原縣委書記王勤悄悄“復出”,調(diào)任黔南州財政局副局長一職。這事被網(wǎng)民發(fā)現(xiàn)后,網(wǎng)絡(luò)論壇上,掀起了一股“討伐”風波。
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了,遠的有“大頭娃娃”事件的當事人,近的有“黑磚窯”事件的被問責者,在事件發(fā)生時都因為社會反響強烈,影響惡劣,當事人都受到了“嚴肅處理”,被免職或撤職。公眾也仿佛像出了一口惡氣一樣暢快。但是時隔不久,這些被問責的官員又一個個的官復原職或異地做官?,F(xiàn)在甕安事件被問責的官員又“神不知鬼不覺”地異地復位了,這到底是為什么?是當初他們被“冤枉”了,還是被問責錯了?如果真正“事出有因”,地方政府就該光明正大地為當事人“平反昭雪”,如果沒有錯,難道當初的處理僅僅是為了“形勢需要”,是為了“平息眾怒”?嚴肅的問責制度怎么成了輕輕落下的“雞毛撣子”?
回望這些官員復出事件,大多走了這樣一個“迂回”的路線。因為當初“形勢需要”,相關(guān)部門不得不“揮淚‘革馬謖”,“革”過之后又“于心不忍”,風頭一過,再進行復位。這就促使人們不得不反思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問責制度到底是“形勢需要”,還是紀律和制度的需要?王勤被革職到復出相隔10個月,這里面到底有什么“難言之隱”?
當初問責制度的出臺,贏得全社會的一致好評,而現(xiàn)在看來,問責成了換崗,問責成了一些地方忽悠公眾的把戲,甚至成了地方隨意揉捏的“橡皮泥”。這樣的問責不僅起不到絲毫的問責作用,還成了某些人逃避責任的“妙招”,不僅讓公眾感到被愚弄被欺騙,更讓政府的形象受損。
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嚴肅問責制度是一方面,還必須有一套更嚴厲的保證措施配合,相關(guān)部門有必要實行“黑名單”追蹤辦法,對已經(jīng)被問責的官員進行特殊管理,可以降職工作,可以集中學習,但問責官員的復職則必須經(jīng)過嚴格的控制,不僅要達到一定的期限,更要經(jīng)過公示,對社會公開,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jiān)督和評議,這樣才能真正的服人。
如果問責制度僅僅是“問一下,責怪一下”,不僅對當事人起不到處理和教育的效果,又怎么能震懾其他官員?嚴肅的問責制度豈不成了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