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禮科
【片段回放】
一個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春酒》時,是這樣教學的:
師:電影導演在拍人物特寫的鏡頭時要拍哪些內容?
生:人物的面部表情、動作、語言等。
師:如果請你當導演,把文中描寫母親的細節(jié)拍攝成一個特寫鏡頭,你最想選擇哪個細節(jié)?為什么?
生:我最想拍“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因為這個鏡頭寫出了母親非常高興,雖然她沒有喝酒,但是她的神態(tài)像喝了酒。
師:如果你想拍這個鏡頭的話,你最關注母親臉上的哪一種神態(tài)?
生:她的兩頰紅紅的。
師:這寫出了母親內心怎樣?
生:內心十分高興。
師:很好。(教師面向其他學生)如果你去拍這個鏡頭,還會去關注母親臉上的哪種神態(tài)?
生:我會去關注母親臉上的得意。
師:為什么?
生:因為大家都喝了母親釀制的八寶酒。
師:我有一個設想,如果我是導演的話,我不想拍母親的得意,因為母親“高興得兩頰紅紅的”,我想改為“靦腆”,行不行?
生:不行,因為“靦腆”是一種害羞的神情,而“得意”寫出了母親內心的喜悅。
師:顯然這里的“得意”是一個褒義詞,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得意洋洋,是聽到別人贊揚的喜悅。
【且行且思】
在教師的有效調控下,學生借用拍電影的技法分析文本的人物、景物、情節(jié)的細節(jié)片段,體味人物形象和所表現的主題,這就是當前比較流行的“導演調控”式品讀文本的教學模式。
在上述片段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剖析導演拍人物特寫的技法,讓學生了解了拍人物特寫應體現的要素。在學生找出“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兩頰紅紅的”和“得意的實質是什么”,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學生準確把握“母親的形象和性格”。在這個片段中,教師還故意安排了一個“設想”——讓母親“靦腆”起來,學生不同意的理由非常充分。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落實了對文本中重點語句、關鍵詞語的品讀。同時,學生在捕捉這個特寫鏡頭時,在頭腦中已經經歷了聯想和想象的過程,母親平凡而高大的形象也就深深扎根在腦海里了。
由此可見,適時適勢地運用“導演調控”式品讀細節(jié),比“讓學生找出文本中的細節(jié)描寫并賞析”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導演調控”式品讀文本的教學模式除了適用于品讀《春酒》這種用細節(jié)來表現人物的形象外,還適合一些側重于景物和人物活動描寫的游記或小說。如在教學《小石潭記》時,可以設計讓學生當導演拍小石潭的風光片,引導學生思考:“該拍什么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如何切換鏡頭?配上什么樣的音樂?”再如,在教學《孤獨之旅》時可以提出:“如果把杜小康在蘆葦蕩放鴨的經歷拍成電影,你將拍攝哪些鏡頭呢?”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對文本作深入的體味和解讀。(作者單位:四川省武勝縣街子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