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孟忠
現(xiàn)行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最大的待點是增加了很多史料。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史料,因為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選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啟示性。教師在備課中認真分析史料和思考題,在教學時指導學生閱讀史料,認真回答思考,或者增添史料,對解決教材重點、難點內容具有事半功倍之效,真正做到“輕負擔、高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那么如何利用史料的教學,促進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對帶有思考題的史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并結合課文內容,準確地回答思考題,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高中4冊歷史教材中,史料帶有思考題的有90處,對此教師一般都會予以足夠的重視。但是這些思考題都是沒有現(xiàn)成答案的,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分析史料,結合教材內容,精心推敲,預先做出簡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題有機融合進教案之中,以促進難點和重點內容的突破,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讀懂讀通的基礎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結合內容簡明扼要地回答思考題,充分發(fā)揮史料應有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二、對沒有設置相關思考題的史料,教師應精心設計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規(guī)律性的問題,促使學生思維向新情境的縱深推進。在高一、高二的歷史教材中,沒有帶思考題的史料達118處之多。教師或許對有思考題的史料比較重視,把它作為解答思考題的重要依據(jù),但是對這些沒有帶思考題的史料只是簡單地讀一下,或者是輕易放過,這是不對的。因為任何一則史料都是編者精心選擇,有意放入教材中的。教師應該視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或者引導學生閱讀分析史料,揭示其本質,或者新設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題,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推進,以便更好地理解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內容。
三、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恰當?shù)匮a充一些史料,引導學生分析史料得出歷史結論。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歷史教材重點和難點內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題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點內容教師一下子難以說明,或者只有歷史結論而沒有說明的過程,使學生難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實說明,做到論從史出。教師在備課中要充分估計到應補充史實的內容,并精心搜集補充史料來充實教材,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如《世界近現(xiàn)代史》的第六章,說明蘇東劇變的因素之一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勢力“和平演變”,并且在蘇聯(lián)解體后西方國家進一步侵入原蘇聯(lián)和東歐地區(qū),以促成這些國家內部的演變,但教材中僅是幾行文字和一段小字,不能充分理解這些重點內容,所以教師可以補充如下史料:
美國應該盡其所能,幫助世界恢復正常的經(jīng)濟狀態(tài),這是合乎邏輯的,否則,就不能有穩(wěn)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們的政策不是反對任何國家或任何主義,而是反對饑謹、貧窮和混亂。我們政策的目的應該是恢復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經(jīng)濟制度,從而使自由制度賴以存在的政治和社會條件能夠出現(xiàn)。(馬歇爾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學的演說)。這樣的史料通過學生閱讀,教師講述,并設計思考題和答案,使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西方和平演變的目的,促使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也隨之得以鍛煉提高。
(作者聯(lián)通:251900山東省無棣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