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秋
在“小巴赫”與《創(chuàng)意曲集》之間有一本巴赫的《小前奏曲與賦格》,許多音樂學院的學生喜歡簡稱為“中巴赫”,它是鋼琴教學初級階段復調(diào)訓練的必修教材。這本曲集最早是由車爾尼、格里朋克等人從巴赫為長子威廉-弗里德曼和其他學生譜寫的《62首鍵盤小曲集》中選編出來的。這個選編的版本包含了小前奏曲、二部賦格、三部賦格、前奏曲與小賦格、前奏曲與賦格等不同類型的24首作品,構(gòu)成了一部題材廣泛、音樂多彩、鋼琴教學初級階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教材。
巴赫的《小前奏曲與賦格》總體的程度介于《初級鋼琴曲集》與《創(chuàng)意曲集》之間,可以看作鋼琴教學初級階段復調(diào)學習的第二臺階。由于《小前奏曲與賦格》所包含的24首作品在難易程度上跨度很大,容易的幾首比《初級鋼琴曲集》中最后幾首要簡單,比如第2、第8、第5首小前奏曲;難彈的幾首賦格要比《二部創(chuàng)意曲》中的不少樂曲更復雜,比如第20、21首賦格。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彈完了《初級鋼琴曲集》彈《小前奏曲與賦格》,彈完了《小前奏曲與賦格》再彈《創(chuàng)意曲集》”,而是應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做一些選擇性的交叉。例如可以在學生彈到《初級鋼琴曲集》第20首左右時開始學習《小前奏曲與賦格》教材的小前奏曲部分(前18首);例如在彈奏《小前奏曲與賦格》中的最后五首作品前,先練習《創(chuàng)意曲集》中的二部創(chuàng)意曲等等。
巴赫作品的樂譜版本十分復雜,究竟選擇哪一種版本實施教學更加科學、更加合理呢?有人說最好選用凈版(即原作版),理由是巴赫的手稿上很少標記演奏指示,后人加注的大量記號,往往容易違背巴赫的原意。而且,正是巴赫的凈版給了演奏者二度創(chuàng)作的無限空間。對于音樂學院鋼琴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也許是需要這樣,然而對廣大業(yè)余的鋼琴學習者來說,面對“凈版”只能是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因此,我們認為版本的選擇必須依據(jù)教學對象的需要為出發(fā)點。
樂譜版本選擇的另一個原則是忠于原作,而目前我們在書店能夠看到的巴赫作品中裝飾音的注釋。以巴赫《小前奏曲與賦格》中的波音和顫音為例,在很多版本中都注釋成從本音開始演奏,包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年8月第一版的《小前奏曲與賦格曲》。而事實上巴赫所在的巴羅克時期對波音和顫音的演繹與我們所熟悉的浪漫時期的演繹是不一樣的,況且老巴赫早在300年前就留下了書面記錄,明確指示波音和顫音都要從上方二度音開始;
在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出版的《巴赫小前奏曲與賦格曲》和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文藝出皈社2007年3月第一版出版的《巴赫小前奏曲與賦格》(教學版)中關(guān)于波音和顫音的演奏注釋才恢復了巴赫的本來面目。
當我們采用巴赫的《小前奏曲與賦格》實施教學時,不妨將曲集劃分成兩個部分來運用,即第一部分18首“小前奏曲”和第二部分6首“賦格”,其中第19首。小調(diào)二部小賦格可視為兩個部分的“過渡”。
關(guān)于《小前奏曲與賦格》中每一首作品的速度問題,也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巴赫在樂譜最初的手稿上并沒有標注速度,所以現(xiàn)在出版的曲集應當保留原貌,這是對原作者的尊重;另一種意見認為完全不注明速度的樂譜對于處在初級階段的廣大學習者來說必然會感到不知所措,主張根據(jù)作品的具體情況設定一個合適的速度供學習者參考,并同時為每一首作品的速度預留一定的空間。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的《巴赫小前奏曲與賦格》正是按照第二種意見對每一首作品作了相應的速度標記,并為演奏者留下了一定的自主空間,這體現(xiàn)了對演奏者的尊重。